聂晓璐
- 作品数:92 被引量:496H指数:12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 重组尿酸氧化酶治疗成人和儿童肿瘤溶解综合征的最佳单次给药剂量meta分析
- 目的:运用meta分析探索重组尿酸氧化酶用于治疗患有血液恶性肿瘤的儿童和成人的肿瘤溶解综合征(tumor lysis syndrome,TLS)的最佳单次给药方案.
方法:系统地检索PubMed数据库、MEDL...
- 于小桐刘立平张敬茹聂晓璐李佳朋赵立波王晓玲
- 关键词:肿瘤溶解综合征儿童患者成人患者
- 家庭药物储存及儿童用药行为现况研究被引量:17
- 2016年
- 目的 调查居民家庭药物储存及儿童用药行为,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随机在全国20家儿童医院门诊就诊的患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共回收13 940份完整问卷,结果显示,98.33%的中国居民有家庭药箱储备,家庭药箱中儿童药物储备种类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儿童感冒药(73.95%)、儿童内服止痛退热类药(48.01%)和儿童皮肤外用药(41.10%);居民购买家庭儿童常备药的途径主要是根据医生的处方和指导(71.18%);238个(1.71%)家庭曾发生过儿童药物中毒事件,过量服药为首位原因(44.96%);22.33%的家长用药前不重视说明书;儿童用药不规范行为主要有服用成年人药物(32.70%)、不按时服药(30.90%)、孩子发热就用退热药(26.35%)。结论 中国家庭中儿童用药储备以小儿常见病的治疗药物为主,购买途径以医师处方为主,较为关注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但儿童用药不规范行为较多,应充分发挥临床药师的咨询功能,从多个途径指导和改善儿童安全用药。
- 聂晓璐贾露露彭晓霞李惠茹邢梅林娜李明霞王晓玲
- 基于多源信息构建药品不良反应基准数据库
- 2025年
- 目的总结现有主要药品不良反应(ADR)基准数据库构建信息来源,并以药源性血小板减少(DITP)为例综合多源数据构建ADR基准数据库,以期为今后开展计算模拟研究和指导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比较介绍现有各主要ADR基准数据库的信息来源优势与局限性;利用多源信息汇总构建DITP基准数据库,使用Kappa值评价各来源数据信息的一致性;利用药品解剖学、治疗学及化学分类法(ATC)编码分析DITP风险药物在解剖学分类中的分布情况与差异。结果利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推荐的多源信息来源方法构建了包含1765种药物的DITP基准数据库(DITPst)。在DITPst数据库中,按照ATC编码解剖学分类划分,最常发生DITP的药物为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类药物,77.17%(196/254)可引起DITP。结论利用多源信息构建ADR基准数据库可为药物研发开展计算模拟研究及药品上市后安全与合理用药提供数据参考。
- 聂晓璐孙凤孙凤彭晓霞阎爱侠
-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多源信息抗肿瘤药物安全合理用药
- Hoffmann法在建立儿童红细胞计数参考区间中的应用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验证Hoffmann法在建立儿童红细胞计数参考区间中的可靠性及可行性。方法收集北京儿童医院2014年1—12月期间1—17岁39.2万份儿童的红细胞计数结果,所有红细胞计数采用SysmexXs-800i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首先对红细胞计数值采用Dixon法进行异常值剔除,然后用Hoffmann法建立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儿童红细胞计数的参考区间,并以2014年在北京儿童医院和山东省聊城儿童医院招募的2217名健康体检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验证Hoffmann法建立的参考区间的可靠性,同时与目前常用的参考区间进行比较。结果在男性1-12岁、男性13~17岁、女性1—12岁、女性13-17岁4个亚组中,Hoffmann法建立的红细胞计数参考区间分别为(4.1—5.4)×10^12/L、(4.4~5.7)×10^12/L、(4.0~5.3)×10^12/L、(4.0—5.3)×10^12/L。在2217名健康体检儿童中的验证结果显示,4个年龄组超出上下界值的比例分别为6.17%、8.81%、6.22%和7.78%。结论采用Hoffmann法建立的参考区间比较符合实际情况,该法结果可靠,而且计算方便,可以在临床中推广。
- 冯国双宋文琪吕亚奇聂晓璐蔡思雨刘天怡彭晓霞
- 关键词:儿童红细胞计数参考值
-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与定量构效关系的儿童药源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研究
- 2025年
- 目的利用医院电子病历数据和药物的构效关系开展儿童药源性免疫性血小板(DIIT)风险信号挖掘及毒性评价研究。方法使用北京儿童医院200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电子病历数据开展真实世界研究,利用改良的实验室极端异常比例失衡法挖掘儿童DIIT潜在信号;基于多来源信息构建DIIT基准数据库,并利用3种机器学习算法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和XGBoost算法和药物分子描述符(ECFP4和CORINA),构建定量构效关系(QSAR)模型,基于药物理化性质和分子指纹开展DIIT的毒性评价研究。结果基于电子病历数据挖掘18个儿童DITP阳性信号药物。其中制霉菌素和拉氧头孢钠是儿童和成人的2个新的DITP阳性信号(DITP风险分别为OR:1.75,95%CI:1.37~2.22和OR:1.61,95%CI:1.38~1.88),另发现6个儿童尚未报告的新的阳性信号药物:亚胺培南、替考拉宁、夫西地酸、头孢唑肟钠、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基于1319种化合物所构建的9个不同的QSAR模型中效果最优的前3个模型分别为SVM-ECFP4+CORINA模型、RF-ECFP4+CORINA模型及XGBoost-ECFP4模型,其外部验证集上曲线下面积依次为0.747、0.732及0.712。经3个最优模型所组成的共识模型可准确预测出在第一步中发现的7种潜在阳性信号。结论真实世界信号挖掘方法与QSAR模型相结合可进一步完善我国药品上市后安全性评价的方法学体系。
- 聂晓璐赵厚宇霍东辉阎爱侠阎爱侠孙凤倪鑫彭晓霞
- 关键词:儿童定量构效关系制霉菌素拉氧头孢钠
- 基于美国FAERS数据库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血小板减少症信号挖掘与分析
- 2025年
- 目的基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相关血小板减少症不良事件(AE)信号挖掘,以期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提取美国FAERS数据库2011年第1季度至2024年第2季度ICIs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AE报告,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OR)和信息成分法(IC)进行信号挖掘。结果共获得ICIs为首要怀疑药物(PS)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AE报告共2050份,多见于男性(52.29%)和老年(44.73%)人群。报告最多的国家为日本(19.95%),适应证多分布于肺部(33.41%)和皮肤(13.41%)。除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抑制剂外,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和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抑制剂在血小板减少症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上均检测到阳性信号。血小板减少症阳性信号按照信息成分(IC_(025))分类为弱强度信号。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阳性信号除西米普利单抗(IC_(025)=0.07)和阿维鲁单抗(IC_(025)=0.57)外均为中等强度信号,尤其PD-L1抑制剂和CTLA-4抑制剂联合方案ROR值最高[ROR=26.15(13.04~52.45)]。结论医务人员应警惕ICIs可能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症不良事件并及时予以预防或治疗方案,以提高ICIs的临床应用安全性。
- 孙熙木周涵李雁铭郭鹏聂晓璐
-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症
- 疫苗诱导的免疫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安全性监测系统综述
- 2025年
- 目的系统梳理疫苗诱导的免疫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VITT)发生的安全性监测研究现况。方法采用循证医学方法,制定检索策略,系统检索PubMed(含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与SinoMed等中英文数据库,纳入各数据库建库至2024年9月30日公开发表的有关VITT安全性监测的文章。使用定性系统综述方法对文献中报告数据进行整理汇总,描述与分析VITT发生率(包括报告率)与发生风险的研究现状。结果最终纳入24篇文献,按照安全性监测的研究类型可分为:①基于自发上报系统的被动监测研究(15篇);②基于人群或医疗保健数据库的主动监测研究(9篇)。结果显示VITT主要发生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腺病毒载体疫苗接种后(尤其是第1剂次),报告率范围在0.2/100万剂次~19.9/100万剂次,发生率范围在2.11/10万人年~311/10万人年;其他类型COVID-19疫苗的报告数相对较低,但已有研究发现mRNA疫苗可能导致VITT发生风险增加。此外,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乙型肝炎疫苗、轮状病毒疫苗、脑炎疫苗与甲型肝炎疫苗等8种疫苗也被观察到与VITT发生相关。在纳入文献中,有9项研究报告了VITT诊断标准,主要涉及5方面内容,包括近期疫苗接种史、血栓形成、并发血小板减少、特异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临床专家综合评估意见。结论VITT是一种需要引起广泛重视、可涉及多种疫苗类型的潜在免疫接种后不良事件,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特征尚未明确,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 孙一鑫王晨于玥琳郭鹏郭鹏
- 使用常规收集卫生数据开展药物上市后安全评价观察性研究的文献报告质量评价:以利奈唑胺有关的血小板减少研究为例
- 参照使用常规收集卫生数据开展观察性研究的(RECORD)报告规范,以利奈唑胺有关的血小板减少发生情况为例,评价研究的报告质量.本研究提供的证据表明基于常规收集卫生数据开展的药物上市后安全评价的研究报告质量不充分。因此,建...
- 聂晓璐张莹武泽昊贾露露王晓玲Benchimol EI彭晓霞
- 关键词:实验药理学安全评价
- 《中国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学指南(第2版)》及其系列解读(1):概述被引量:1
- 2025年
- 药物流行病学是一门运用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评估药物在人群中的应用和效果的交叉学科。规范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是保障研究质量、促进学科发展的关键。中国药学会药物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在2019年制订了《中国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学指南(第1版)》,但至今已超过5年未更新。国际上,欧美日韩等国家/地区在指南制订与更新方面已取得较多进展。因此,考虑我国药物流行病学领域的快速发展以及与国际接轨的广泛需求,更新指南极为必要。本次指南更新经系统综述、实践调研和多学科协作等过程形成第2版,相比第1版,在研究设计、数据源、具体应用场景等方面有诸多重要变更,并增加了人工智能的应用等全新内容。本文旨在强调指南更新的必要性,并遴选重要变更内容制定解读计划,为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全面理解与应用新版指南提供参考,以期推动我国药物流行病学研究的规范化发展和质量的提升,促进学科进步。
- 吴昀效颜济南颜济南聂晓璐詹思延孙凤
- 关键词:药物流行病学
- 罕见病临床试验设计的方法学进展被引量:6
- 2018年
- 罕见病的发病率低,种类繁多,且总受累人数众多.然而,由于罕见病相关研究可获得患者的样本量小、异质性大、难以招募等诸多因素,难以按照常规研究方案开展,导致许多罕见病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而在其有限的治疗手段中,也缺乏高质量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证据的支持.因此,积极探讨适用于罕见病的临床试验设计对推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方法学领域的不断突破,新研究设计的不断诞生为推进罕见病临床试验研究提供了新的希望.本文根据罕见病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介绍4种研究设计方法,为研究者选择适宜的研究设计提供参考.
- 蔡思雨聂晓璐彭晓霞
- 关键词:罕见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