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昱
- 作品数:19 被引量:91H指数:8
- 供职机构:云南财经大学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人学基础——兼论资本主义如何形塑人被引量:4
- 2021年
- 人的本质可以区分为"人性"和"人之本性",其中"人之本性"是人之为人的内在依据、质的规定性和最根本的特征。"人性"则是被某一特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所形塑的正常与普遍的人之特征。人性可以被形塑、被异化不仅符合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人学基础的一个基本假设,它区别于西方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然而,人性为什么可以被形塑、被异化?原因在于人有弱点,即所谓"生存性恐惧"。"生存性恐惧"包括"对物质匮乏的恐惧"和"被社会孤立的恐惧"。以此为中介,统治者可以通过制度和文化建设引发人们追逐恐惧感(或匮乏感)所指向的对象,从而形塑人性。将此原理应用于解释资本主义,发现当前被普遍认可的资本主义"人性"实际上已经严重偏离了"人之本性",这是资本主义形塑人的结果。本文对人之本性的研究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具有启示作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通过制度和文化建设将马克思所强调的人的类本质(或人之本性)与人性在当前中国的国家利益下有机统一和连接起来,即让人的"自我实现"和人的私利追逐都高度统一于服务国家利益。
- 蔡昱龚刚
- 当前医患信任的缺失原因及其重建被引量:7
- 2017年
- 近年来,伤医、辱医、医闹事件不断出现,医患关系和医患信任重塑成为一个热名词。我们不禁要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医患信任的缺失?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又可以凭借什么重建医患信任?
- 蔡昱关健黄莺
- 关键词:医患信任医患关系医学教育法律
- 关于生命伦理学四原则理论的新讨论被引量:6
- 2021年
- 范瑞平:在与诸位专家之前交流的基础上[1-2],《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主编王明旭和我与丘卓斯(James Childress)教授作了进一步的书面对话[3],丘卓斯教授对于生命伦理学四原则理论(即所谓共同道德理论)作了简明而又深入的说明。这里王主编和我特别邀请诸位就这一轮新对话进行讨论,它至少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问题:①共同道德理论(即以他们的四原则为中心的理论)的来源是什么?是否存在普遍的或普适的深思熟虑的判断?
- 范瑞平蔡昱丛亚丽蒋辉张颖区结成徐汉辉王珏刘佳宝刘俊荣
- 关键词:公共政策生命伦理学道德理论
- “超个体的个体”为本位的生命哲学视域中的医患关系被引量:15
- 2017年
- 先由"畏死的恐惧"这一人之弱点引申出人之本真需要的一体两面性和人之本真存在的一体两面性,提出人之本性为"互慈和创-实在的自由"。其后,提出"本真的人"、"异化的人"和"人-质料"的概念,讨论强壮的"超个体的个体"对弱小恐惧的"原子式个体"的超越与拯救,论述"超个体的个体"为本位的生命哲学是一种"本真的人本主义",是人类文明再启蒙的重要内容,并提出本真的医患关系是"互慈和创的医患共同体"。讨论了异化的医患关系的原因与特征;阐释了本真医患关系的特征,举例介绍适合它的机制;并提出了医生的自我救赎问题。
- 蔡昱
- “建构中国生命伦理学”十人笔谈被引量:1
- 2017年
- "建构中国生命伦理学"提议十年来,学者们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为中国生命伦理学的发展寻径问路,不懈地进行着理论探索,取得了不凡的成绩。十年之期、如约而至,恰逢本刊月刊首期出版之际,范瑞平副主编别出心裁,邀请生命伦理学界十位知名学者就"建构中国生命伦理学"话题以笔谈形式进行交流,各位学者精辟独到、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地阐述了自身的观点,学者们见解之深、角度之广使编者为之眼前一亮、感悟颇深,顿觉意犹未尽。十年十人、思想交流,少长同台、切磋共进,实乃一盘学术大餐。本刊辑录笔谈内容如下,以飨读者!
- 范瑞平倪培民丛亚丽李瑞全张颖王明旭王珏陈强立李建会蔡昱
- 关键词:生命伦理学医学伦理学学者
-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的缺陷和完善建议被引量:10
- 2019年
- 近年来,中国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领域重大伦理失范行为频发,原因之一是《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存在缺陷。因此,建议提高其立法层级以扩大适用范围;明确各级伦理委员会的审查权限;加强对研究人员发起的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的科学性的监管;增加“特殊情况下的法律规定”一章以集中规定对高危生命技术的限制、禁止或有期限的禁止;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引入责任伦理拓展伦理视野和伦理视角;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增加配合此法的“滥用生命技术罪”。
- 蔡昱
- 关键词:惩罚性赔偿责任伦理
- 跨主体性的能力——从“畏死的恐惧”看跨主体性何以可能被引量:6
- 2021年
- 近代哲学开创的建立于唯我论视角下的狭隘的理性原则基础上的主体性哲学的失败引发了道德危机。作为应对,胡塞尔开启了“主体间性”的研究视域,后经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和哈贝马斯等的努力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但他们分别将“主体间性”禁锢在思维、体验和关于如何有效地对话与协商的知识中,从而不能在客观世界中现实化。现实实践中,只有回答了“跨主体性何以可能”的问题,才能回答“主体间性如何现实化”的问题。从“畏死的恐惧”理论出发,我们发现只有当个体具备了“跨主体性的能力”(包括独立能力、通达能力、公共能力和超越畏死的恐惧的勇气),个体的“跨主体性”和以之为前提的“主体间性”才可能现实化。显然,对“跨主体性何以现实化”这一新的问题式所开拓的新领域的有效探讨,是回答“道德何以现实化”“协商民主何以现实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何以现实化”等的基础与前提,它却被思想家们普遍遗漏了。
- 蔡昱
- 关键词:主体间性
- 从畏死的恐惧看人的“道德-伦理”境况--兼论人类文明再启蒙下的医德培养路径
- 人的弱点在于其“畏死的恐惧”。“畏死的恐惧”包括“物质生存必须性的胁迫下的对匮乏的恐惧”和“社会生存必须性的胁迫下的不被他人或社会认可的恐惧”。由此,发现人的境况也具有两重性,即被“畏死的恐惧”摄住了的“生存性境况”和超...
- 蔡昱
- 关键词:医德培养道德伦理
- 论作为公共卫生伦理基础的“超个体的个体”和“人类生命共同体”——兼论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的前提错误被引量:21
- 2020年
- 公共卫生伦理最重要的原则或核心价值是“个体权利与整体利益的统一”和“团结互助”。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无法为“个体权利与整体利益的统一”提供辩护,还直接造成了“个人权利与共同善的冲突”。同时,自由主义无法为“团结互助”提供超越狭隘的私利的能力;社群主义不能提供独立的个体间的属人的团结互助,也不能提供作为“原子式集体”而存在的不同民族国家之间团结互助的能力。作为人类本真存在方式的“人类生命共同体”和“超个体的个体”是公共卫生伦理的理论基础。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理论前提,即它们对人的社会性、个体、社会与个体的关系的假设,都偏离了人的本真存在方式的需要。公共卫生伦理呼唤以“超个体的个体”和“人类生命共同体”为本位的生命哲学作为其理论资源。同时,在疫情防控中,应充分发挥共产党员作为“超个体的个体”的带头作用。应保护公立医院的制度优势。
- 蔡昱
- 关键词:社群主义
- 大数据与自由被引量:3
- 2019年
- 首先讨论了大数据的概念、特征、应用价值、本质及基于本质的应用的局限性,即对社会现实没有反思性和批判性,甚至反向加强社会现实,包括统计学的和因果的反向加强。之后,概述了什么是自由;获得自由的两个条件,即手段与目的的自由;限制自由的两个方面,即内在与外在他性之力。其后,讨论了大数据的应用对人类自由的限制,包括它可成为外在他性之力,即操纵人的生存境遇、数据垄断和对生存安全的胁迫;它可成为内在他性之力,即广告的精准投放挟持了人的目的;大数据侵犯隐私权对自由的限制,即既作为内在又作为外在他性之力阻碍人的"个体化"。最后,讨论了大数据的应用对自由的提升,包括大数据促进普遍交往有助于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大数据有助于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和资源的合理兼公平配置。
- 蔡昱
- 关键词:大数据个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