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飞
- 作品数:40 被引量:237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冠心病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基于中医“心肺同治”的解读与思考被引量:2
- 2023年
- 随着超重与肥胖人群的不断增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且大多数合并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二者互相影响,严重危害患者健康,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防治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不少学者基于中医理论探讨两者关系后发现,二者分属“胸痹”与“鼾症”的范畴,其并病发生与心肺两脏生理功能异常密切相关,心不主血,致瘀血内生,肺不主气,致痰浊内阻,“痰瘀互结”留于胸前而致“胸痹”,阻于气道而致“鼾症”。基于此,该文从中医“心肺相关”出发,深入探讨了冠心病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中西医发病机制的内在联系,提出心肺同治、活血化痰为二者并病防治的重要策略,以期为冠心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临床防治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罗斌玉朱梦梦李逸雯崔京刘艳飞黄璐琦刘玥
- 关键词:冠心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中西医结合
- 大数据技术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现状及思考被引量:20
- 2018年
- 大数据技术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结果,其不仅促进了生物医学发展,也为中医药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本文分析近年来大数据技术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现状,提出思考与展望,以期为中医药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
- 刘艳飞刘艳飞孙明月姚贺之高蕊
- 关键词:大数据网络药理学中医药人工智能
- 基于“瘀-毒-虚”探讨糖尿病血管钙化的发病机制及中医药防治策略被引量:4
- 2023年
- 血管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高致残率和死亡率的首要原因。血管钙化是糖尿病血管并发症重要的病理基础,其可显著增加糖尿病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和血管重建术的实施困难,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防治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该文以中医“瘀-毒-虚”理论的内涵阐释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瘀-毒-虚”与糖尿病血管钙化发生发展的内在关联性,“瘀”与“毒”互为因果、胶结而患,“虚”为正气不足、气血偏失,三者皆与血脉疾病密切相关,从而创新性地提出了糖尿病血管钙化“瘀-毒-虚”的中医病机演变规律,即脉络瘀阻为发病之本,瘀毒互结为关键环节,中气匮乏为加重因素,同时提出运用“活血解毒、补虚通络”法防治糖尿病血管钙化的中医药干预策略,旨在为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血管钙化的临床及转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王文婷刘艳飞李逸雯陈可冀刘玥
- 关键词:糖尿病血管并发症血管钙化病因病机
- 一种miR21-5p/Tpm1轴在制备预防和/或治疗糖尿病血管钙化的药物中的应用
- 本发明涉及生物制药领域,具体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miR21‑5p/Tpm1轴在制备预防和/或治疗糖尿病血管钙化的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首次发现了在糖尿病血管钙化患者中存在miR21‑5p/Tpm1轴的异常激活,并进一步发现...
- 刘玥刘艳飞王文婷
- 关注口腔-肠道菌群互作:糖尿病冠心病机制研究的新视角
- 2024年
- 近年心血管代谢医学(Cardiometabolic Medicine)已成为备受关注的亚专业.糖尿病对心脏损伤的不良影响是由遗传易感性与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菌群是环境因素中与人体最密切的因素之一.口腔与胃肠黏膜物理上相连,也已有大量研究提出不同定植部位之间(如口腔和肠道)的菌群可相互影响,但遗憾的是多数为关联性研究[1].
- 李逸雯刘艳飞刘玥
- 关键词:心脏损伤胃肠黏膜糖尿病冠心病遗传易感性肠道菌群口腔
- 一种防治糖尿病血管钙化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本申请适用于医药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防治糖尿病血管钙化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其中,所述药物组合物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原料:丹参15‑25份、黄连9‑12份、虎杖9‑12份、红景天9‑15份以及乌梅9‑12份。本申请通过...
- 刘玥刘艳飞王文婷
- 血管衰老相关细胞模型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22年
- 近年来,人类寿命显著增加,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以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为代表的增龄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人口老龄化严重影响了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衰老是生物体的必然结局,深入研究衰老及衰老相关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延缓衰老、减少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生对人类健康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 刘艳飞高蕊徐凤芹刘玥
- 关键词:血管衰老细胞模型
- “异病同治”视角下从血瘀论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冠心病的现代机制探析被引量:2
- 2024年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与冠心病(CHD)均属于重大慢性血管并发症,严重危害人群健康,临床常相伴出现,积极探索二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关联及中西医结合防治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中医学认为,心与目生理上以气、血、脉为桥梁相互沟通,“瘀血阻络”是DR与CHD的共同中医病机,其机制涉及炎症、氧化应激和内皮功能障碍等。活血化瘀在异病同治及共病防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能通过抑制白细胞介素-1β(IL-1β)、内皮素-1(ET-1)和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HIF-1α/VEGF)的表达,调节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I3K/Akt/mTOR)信号通路,启动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AMPK/SIRT1)和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血红素氧合酶1(Nrf2/HO-1)信号通路,抑制河马/Yes相关蛋白(Hippo/YAP)信号通路,抑制线粒体通透性过渡孔和抗血小板凝集等多途径治疗DR及CHD,从生物学角度为中医药防治DR及CHD提供了多成分、多通路、多靶点的选择策略及思路。后续研究应着重构建临床相关的共病模型、开展多中心前瞻性研究,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深入解析DR与CHD的关联性,将活血化瘀防治泛血管疾病的机制阐释清楚。
- 王子钰王文婷徐仕晗刘艳飞刘玥
- 关键词:异病同治分子作用机制
- 因郁致瘀与冠心病被引量:32
- 2022年
- 焦虑和抑郁是冠心病最常见的精神心理异常合并症之一,被视为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之外的独立危险因素。焦虑、抑郁等均属中医“郁证”范畴,“郁”可致气滞引起血行不畅而致血瘀。“血瘀”涉及血液流变学异常、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慢性炎症反应、血脂代谢异常等多机制的综合病理变化,是冠心病的核心中医病机。“郁”可通过多途径促进血瘀加重冠心病的发展。活血化瘀类方药可通过活血(改善生理功能)与化瘀(消除病理变化)发挥临床防治效应。在临床上加强对冠心病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筛查从而给予尽早、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和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预后。该文首次提出“因郁致瘀”的学术观点,结合现代医学对于血瘀证生物学实质的认识,探讨了中医“郁证”促进血瘀进而加重冠心病的现代生物学研究进展及活血化瘀方药的干预效应,以期为后续开展中医药防治冠心病伴情志异常的系统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朱梦梦李逸雯刘艳飞崔京罗斌玉刘玥刘玥
- 关键词:郁证血瘀冠心病活血化瘀
- “上守神”思想在早发冠心病中的释义及应用思考被引量:1
- 2024年
- 早发冠心病起病隐匿、发病急骤、预后欠佳。结合早发冠心病患者中医病机特点,气血失和是发病之基,神不安位是加重因素,迁延心之功用失职。“上守神”思想强调“守脉之神”与“守心之神”两者间的正常维系,其与早发冠心病患者中医病机高度契合。本文以中医经典为基,立足临床,通过对“上守神”思想进行经典释义,结合早发冠心病的病机进行理论阐发,提出从“守脉之神,以调气血之失和”和“守心之神,以安神明之正位”的角度辨治早发冠心病。建立“气血同调发伊始,畅心宁神贯始终”的防治理念,形成畅脉宁神经验方,以期在“上守神”思想指导下为早发冠心病的临床诊疗应用提供思路。
- 王青漆仲文石玉姣刘艳飞刘玥徐凤芹
- 关键词:早发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胸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