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晓阳
- 作品数:24 被引量:135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 黄土塬区不同地膜覆盖度下土壤水热状况研究被引量:9
- 2017年
- 为进一步优化覆膜种植模式、了解作物增产机制,比较了黄土塬区无作物种植的旱作农田垄沟条件下土壤水热状况对不同地膜覆盖度(30%,50%,70%,85%,100%,CK即0%)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地膜覆盖保水效果(Y,4—9月土壤贮水增量)与覆盖度(X)呈正相关关系,拟合方程为Y=1.65 X+42.60,相关系数R=0.98;地膜覆盖度越大,5m土层内有效蓄积降水量越多;覆膜条件下降水入渗土壤的深度已到3m以下。(2)土壤表层温度随覆盖度的增大而升高,有助于低温季节作物出苗;85%膜地温与全膜基本相近。地膜覆盖度从30%增加到85%过程中,白天地温达到峰值的速度加快,峰值加大。(3)综合考虑农田覆膜栽培的土壤水热状况及经济效益,以85%地膜覆盖为最佳选择。
- 刘春芬刘文兆林文韩晓阳李超
- 关键词:黄土塬区地膜土壤水分土壤温度
- 陕西长武塬区冬小麦的蒸散特征被引量:5
- 2013年
- 利用包裹式茎流计和大型称重式蒸渗仪,对陕西长武塬区冬小麦的蒸散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了蒸散速率的日变化特征、叶面积指数、土壤含水量对冬小麦蒸散的影响以及冬小麦蒸腾和蒸散量的比值,并比较了水量平衡法与蒸渗仪所测的蒸散量。结果表明,不同天气的冬小麦蒸腾速率日变化差异明显,晴天蒸腾速率的日变化呈单峰曲线,阴天及雨天则呈现不规则的多峰曲线,蒸腾变化幅度也较小;蒸散量的日变化曲线大致呈单峰型,叶面积指数和土壤含水量对蒸散过程都有重要影响;从抽穗至灌浆前期,冬小麦蒸腾与蒸散的比值在80.3%一83.4%之间;采用水量平衡法(O一220cm)所得蒸散量比蒸渗仪的测量值小6%。
- 张俊俊刘文兆韩晓阳
- 关键词:蒸散冬小麦蒸腾
- 近期气候变化对黄土高原苹果产区分布格局的影响被引量:8
- 2020年
- 为了研究气候因素对区域苹果分布格局的影响,利用ArcGIS空间分析研究了黄土高原29个苹果主产市2005年、2010年和2015年苹果种植面积与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日照时数的关系。结果表明:黄土高原苹果种植面积分布格局在近10年内主要向甘肃东部(天水、平凉和庆阳)、陕西中北部(延安和榆林)、山西西部(临汾和运城)和河南西部(三门峡)移动。年平均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变化对苹果种植有积极影响;年平均日照时数的变化对黄土高原南部苹果种植有消极影响,对黄土高原中部和北部有积极影响。从区域尺度上研究最近10年黄土高原苹果主产区的变化格局,可为区域苹果产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 刘锦月巩铁雄乔江波韩晓阳朱元骏
- 关键词:黄土高原苹果种植面积气候因素
- 基于传统干湿指数的省域长历时气象干旱变化特征及其对旱作粮食单产的影响被引量:4
- 2020年
- 干旱是陕西省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干旱频发对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均造成了严重影响。通过选取陕西省22个气象站点1960-2017年逐日地面气象数据,基于传统的潜在蒸散与降水量之比构成的干湿指数,由FAO56-PM潜在蒸散量对干旱指标进行重新界定,从长时序上分析了陕西省气象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由FAO56-PM公式重新界定的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干燥气候分区界限值分别为0.58,1.17,1.77,2.36,4.74,全省大多数地区年干燥度呈增加趋势,主要集中在陕北南部与关中地区;(2)全省各站点多年平均年干燥度整体呈由北向南逐渐减小分布,干湿气候界线年代际波动较明显;(3)全省多年干旱发生频率整体呈增加趋势,分布情况为从陕北向关中先逐渐减小后又略微增大,再从关中向陕南又逐渐减小。春、秋、冬季干旱频率都为增加趋势,夏季为减少趋势;(4)省内北部干旱程度大于南部,不旱年数从陕南向陕北依次减少,微旱多发于陕南地区,中旱为关中地区,大旱为陕北地区,微旱和中旱多发于夏季,大旱主要发生于冬季与春季;(5)以旱作为主的陕北地区干燥度与降水量对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的影响较为显著。
- 孔令颖扶松林韩晓阳刘文兆
- 关键词:气象干旱干燥度
- 近56年来内蒙古东胜矿区潜在蒸散发的时程变化被引量:10
- 2014年
- 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潜在蒸散发量(ET0),研究东胜矿区1957-2012年潜在蒸散发量的演变趋势,并就其时间变化序列进行频率分析和小波分析。结果表明:该区ET0年均值为1 128.1mm,线性变化趋势为0.9mm/(10年),经Mann-Kendall检验增加趋势不明显,但2003年可认为是突变点。ET0的多年月均值为94.0mm,12月份最小,5月份最大。ET0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冬季最小,春秋次之,夏季最大;频率分析得出该区56年来的最大值(1 284.9mm)属于300年一遇,而50年一遇的ET0为1 243.2mm,10年一遇的ET0为1 197.1mm;小波分析发现,该区ET0在25~30年较大尺度上的周期最明显,经历了7个升高-降低的循环交替,震荡主周期为28年,平均周期为11.5年左右。
- 宁婷婷刘文兆林文韩晓阳
- 关键词:重现期小波分析
- 黄土塬区果园-农田交界带土壤水分分布及农田对果园的供水特征被引量:2
- 2024年
- [目的]为探明黄土高原南部塬区果园-农田镶嵌格局下土壤水分空间分布与协同利用特征。[方法]选取长武塬区10龄、21龄和25龄苹果园(AO10、AO21和AO25)及其邻近农田,通过测定2021年雨季后果园-农田交界带有关位点的土壤含水量,定量计算农田土壤储水对果园耗水的贡献。[结果]2021年降水量756 mm,为典型的丰水年份,农田和AO21、AO25果园降雨入渗深度在11月底分别达8.4,7.0,5.0 m。AO10果园-农田交界带以4 m深度为界,其下部土壤含水量较上部大,4-10 m土层平均含水量为25.5%;AO21果园0-7 m土层平均含水量为22.1%,7-10 m为15.0%;AO25果园0-5 m土层平均含水量为20.9%,5-10 m土层平均含水量为13.6%,AO21和AO25果园分别在7.0,5.0 m以下仍存在土壤干层。水平方向上,AO21、AO25果园利用邻近农田土壤水分的距离分别达到5,8 m,农果交界面上农田向果园的供水量,当以干层上界划分土壤剖面,其上为表观供水量,2个果园分别为0.08,0.25 m^(3)/m^(2);其下为实际供水量,分别为0.45,0.81 m^(3)/m^(2)。[结论]黄土塬区果园和农田镶嵌布局是一种较为合理的利用结构,在其规划管理中应考虑果树年限及其相邻农田宽度等因素,研究结果有助于推进区域土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其空间优化。
- 韩晓阳王亚萍朱元骏朱元骏
- 关键词:土壤含水量土壤干层
- 东胜矿区近50年地表干湿状况时程变化分析被引量:4
- 2015年
- 内蒙古东胜矿区地处生态环境脆弱区,在全球气候变化和露天煤矿开采背景下,研究近50年该区地表干湿状况的变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在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潜在蒸散量的基础上,以其与降水量的比值作为干燥指数指标,分析内蒙古东胜矿区1957—2012年地表气候干湿状况和其时程变化趋势,以及频率分布特征和周期特征,并用全导数的方法探讨引起该区地表干湿变化的主导气象因子。结果表明:1)研究区干燥指数的多年平均值为3.2,上升幅度为0.004/a;2)除夏季有逐渐变干的趋势外,其他季节都呈现出变湿的趋势,但变化都不显著;3)在18-25年和7-12年尺度上地表干湿变化周期最明显,震荡主周期为12年;4)干燥指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重现期都超过了50年,1998年可以认为是一个突变年;5)引起干燥指数变化的主导气象因子是最高气温,其次是降水量和风速。
- 宁婷婷刘文兆韩晓阳林文
- 关键词:突变检验重现期
- 长武塬区苹果园和农田相互转换的深层土壤水环境效应被引量:5
- 2020年
- 研究长武塬区苹果园和农田相互转换后0~1000 cm土壤含水量特征,分析了苹果园土壤干燥化和苹果园转换为农田后土壤水分的恢复效应。结果表明:2、7、17、23、29 a苹果园200~1000 cm的平均土壤含水量分别为22.8%、21.4%、16.8%、15.4%、14.9%。500~1000 cm土层中,29 a苹果园平均土壤含水量(14.5%)高于23 a的果园(13.3%);17~29 a的苹果园均表现为轻度干燥化;基于苹果园和农田转换后土壤水分变化情况估算,苹果园最大种植年限为21 a。苹果园转换为农田1、5、10 a后,农田200~10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5.3%、15.7%和16.2%,恢复到土壤稳定湿度以上的土层厚度分别为140 cm(1 a)、220 cm(5 a)和400 cm(10 a)。
- 刘锦月韩晓阳朱元骏
- 关键词:农田土地用途转换土壤水分土壤干燥化
- 黄土塬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10 m剖面土壤水分年际和季节动态特征
- 2024年
- 为揭示黄土高原南部塬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2014—2022年间采用土壤温湿度自动观测系统对苜蓿地、休闲地、高产农田、低产农田0—10 m剖面21层的土壤含水量进行了定位监测,并探究了其时空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4种土地利用方式中,由于多年生苜蓿地根系强吸水效应,其平均土壤含水量显著小于其他3种土地利用方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苜蓿地土壤含水量先减小后增大,其他3种利用方式土壤含水量大致呈增大趋势;在季节变化特征上,土壤水分季节性干湿交替层分别为0—2 m、0—1 m、0—3 m、0—1 m,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出现在1—2月和9—11月;年尺度上,苜蓿地土壤含水量变异最大,高产农田次之,低产农田和休闲地变异性最小;就长期动态而言,土壤干层厚度和储水量变化与降水年际分布密切相关,2014—2022年各土地利用方式年均土壤储水量呈现增大趋势,2019、2021两丰水年份苜蓿地储水量增幅明显,降水补给深度可达4 m;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土层深度和黏粒含量为影响土壤含水量的关键因子。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深层剖面土壤水分观测和模拟提供数据支撑。
- 王中琦汤晓迪杜康周玲房凤如韩晓阳刘文兆刘文兆
- 关键词:土壤水分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干燥化
- 黄土塬区四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地表CO2通量研究
- 黄土塬区地处黄土高原南部,降水偏少且年内和年际分配不均;加之农业结构的调整,导致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多样,生态系统水碳过程复杂。本研究利用通量箱式观测法,对黄土塬区四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玉米、小麦、苜蓿和裸地)的地表CO2通...
- 韩晓阳
- 关键词:黄土塬区土地利用CO2通量土壤呼吸环境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