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星 作品数:130 被引量:249 H指数:9 供职机构: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航空科学基金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一般工业技术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航空宇航科学技术 理学 更多>>
基于环视系统的车道偏离预警系统研究 被引量:2 2012年 为了达到比较理想的预警效果,对基于视觉的车道偏离预警系统进行了研究,开发出一套基于车载环视驾驶辅助系统的车道偏离预警系统。通过环视系统获取车辆的俯视图像,然后采用适当的图像预处理方法和有效的车道线边缘检测算法,快速的对车道标志线进行识别和定位,最后基于TLC(time to lane crossing)预警算法,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车道偏离预警系统。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冷坤 沈星 胡振程关键词:TLC 基于自抗扰控制的风洞尾支杆多维减振研究 2024年 针对传统悬臂尾支杆因其低刚度、低阻尼的特点而引起飞行器模型与支撑系统产生大幅、低频振动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自抗扰的风洞尾支杆多维振动控制技术。首先设计了基于压电叠堆的尾支杆多维主动减振系统,并进行有限元分析与系统辨识,获取其模态特性;其次通过带宽参数化对自抗扰控制(ADRC)算法的参数进行初步整定,降低复杂度,并引入粒子群优化(PSO)算法对控制器参数进行进一步优化。基于PSO的自抗扰控制方法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快速响应能力。在基于DSPACE的地面控制实验平台将该文算法与传统算法进行实验对比,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PID算法相比,系统在该文算法下的振动衰减时间明显缩短、稳态幅值和振动能量均明显降低。 杨诗瑶 邓力嘉 沈星关键词:压电叠堆 振动主动控制 自抗扰控制 粒子群优化 具有大驱动位移的复合结构型PZT压电陶瓷 被引量:12 2005年 采用PZT作为基体材料,通过化学还原的方法制备了具有大位移驱动能力的复合结构型压电陶瓷。研究了其预制应力的分布,探索了还原制备工艺,测试了驱动性能。结果表明,复合结构的优化设计方案是,还原层厚度比率为0.3;与普通压电陶瓷驱动器相比,复合结构型PZT压电陶瓷具有较低的谐振频率,驱动位移量提高3倍多;还原层相结构中存在二次氧化的基体相,表明其还原工艺仍需改进。 沈星 冯伟 李仁关键词:压电陶瓷 驱动器 交叉指形电极压电纤维复合材料的优化设计 被引量:17 2006年 交叉指形电极压电纤维复合材料是1-3型压电复合材料的新成员,以提高其驱动应变为目的,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分析了其驱动特性,并给出了组分材料特性对驱动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采用低弹性模量、高泊松比的压电相和聚合物相有利于提高压电片的驱动应变;聚合物相的介电常数对驱动应变影响最大,采用高介电常数的聚合物相可以使其驱动应变明显提高。 刘卫民 陈勇 刘永刚 沈星基于压电驱动器的风洞全模试验主动抑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22年 风洞全模试验是验证飞行器气动性能的重要试验。悬臂支杆作为该类型试验中最普遍采用的支撑方式,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支撑干扰低等优点,但也存在支撑刚度低、结构阻尼小等特征,导致易出现模型支撑系统的振动。在大型风洞和低温风洞中此现象发生得尤为频繁,甚至中断吹风过程。针对该问题,首先对风洞全模测力试验振动问题的历史发展及传统振动抑制方法进行回顾,接着对风洞全模测力试验的振动问题进行分析,然后介绍了国内外的基于压电的各类抑振原理及抑振结构型式,并对主动抑振算法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最后总结了抑振系统对气动系数的影响,并讨论了攻角扩展的相关结果。 张磊 姜帅和 黄赟 章锐 王韬熹 沈星关键词:压电 气动弹性 基于SMA的可变频隔振器设计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5 2017年 运载火箭在发射过程中会经历复杂的动力学环境,而普通的隔振器无法做到对高频冲击振动进行抑制的同时避免对低频振动的放大。利用形状记忆合金(SMA)作为驱动器,结合金属橡胶的刚度对形变量敏感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可改变自身固有频率的隔振器。在实验研究不同参数的金属橡胶隔振特性的基础之上,选用合适的金属橡胶作为可变频隔振器的隔振元件,并通过实验对比隔振器变频前后的共振频率差异。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可变频隔振器的固有频率从60 Hz以下提高到110 Hz以上,满足设计要求。 王进强 沈星 李杰锋关键词:隔振器 SMA 金属橡胶 变频 半主动控制 一种快速诊断骨质疏松患者椎体承载能力的系统和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快速诊断骨质疏松患者椎体承载能力的系统及方法,所述方法在典型的三维模型基础上,构建个性化的人体脊柱三维模型,再建立个性化的有限元模型,最终通过分析计算单元计算得到患者椎体最大弯曲度以及承载能力。该系统及方法... 沈星 张琪 蒋涛 黎珂宇 卞胡伟 邱冬梅 杨凯栋 齐珂基于ANSYS的1-3型压电纤维复合材料结构优化 被引量:5 2008年 采用有限元方法,对1-3型压电纤维复合材料macro-fiber composites(MFC)建立微机电模型,讨论了交叉指形电极关键尺寸、两相结构尺寸对驱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支电极中心距p一定时,取较大的分支电极宽度w可得到较大的自由应变和夹持应力;当分支电极宽度w不变时,随p/w的增加,自由应变增加而夹持应力减小;采用交叉指形电极结构可使1-3型压电纤维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横观各向异性,横向效应系数可提高2.3倍。较小的聚合物层厚度a、纤维截面尺寸c有助于提高压电纤维复合材料的驱动性能,较小的纤维间聚合物宽度b有助于提高压电纤维复合材料的自由应变,而同时夹持应力则相应降低。 李允 沈星 徐蕾关键词:有限元方法 压电陶瓷驱动器性能的理论计算与ANSYS仿真 被引量:6 2008年 通过理论推导与ANSYS仿真的方法对普通平面电极型压电驱动器及交叉指形电极型压电驱动器的自由应变进行分析,得到x和y方向的自由应变,并与N.Hagood等人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ANSYS仿真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非常接近,x方向自由应变误差仅为0.35%和-14%;采用应变片直接测量驱动元件局部表面的应变有较高的误差,x方向应变误差分别为147%和73.3%;交叉指形电极的压电驱动元件表现出较高的正交各向异性,横向效应系数是普通平面电极压电驱动器的2.2倍。 李允 沈星 王宁关键词:压电驱动器 正交各向异性 1-3型压电纤维复合材料结构参数对驱动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2008年 采用有限元方法对1-3型压电纤维复合材料(Macro-fiber composites,MFC)建立微机电模型,讨论了交叉指形电极关键尺寸、两相结构尺寸对驱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支电极中心距p一定时,取较大的分支电极宽度w可得到较大的自由应变和夹持应力;当分支电极宽度w不变时,随p/w的增加,自由应变增加而夹持应力减小;采用交叉指形电板结构可使1-3型压电纤维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横观各向异性,横向效应系数可提高2.3倍。较小的聚合物层厚度a、纤维截面尺寸c有助于提高压电纤维复合材料的驱动性能,较小的纤维间聚合物宽度b有助于提高压电纤维复合材料的自由应变,但夹持应力则相应降低。 李允 沈星 王宁关键词:有限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