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 作品数:86 被引量:234 H指数:9 供职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北京友谊医院科研启动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18年 在部分国家及地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已经成功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获取简便,使用安全,效果良好。本文综述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起源、走行、分布及相应解剖学特性,介绍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相关技术步骤及手术策略。 李殿坤 郭建中 肖志斌 张雅娉 李明阳 张永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手术策略 解剖学 心脏不停跳下双桥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前降支弥漫性病变 2013年 目的:评价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双桥”技术在冠状动脉前降支弥漫性病变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8年10月-2012年12月,我院对36例前降支弥漫性病变患者在心脏不停跳下采用“双桥”技术治疗,其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46~78(63.8±7.3)岁;双支病变3例,三支病变33例,其中合并左主干病变8例;术前欧洲心血管手术危险因素评分系统(European system for cardiac operative risk evaluation,EuroSCORE)评分为2~7(5.2±1.4)分;左心室射血分数为32.8%~65.0%(49.4±12.2)%。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无住院死亡。其中左乳内动脉与前降支狭窄近端搭桥26例,桡动脉和大隐静脉与前降支狭窄近端搭桥分别为3例和7例;大隐静脉与前降支狭窄远端搭桥20例,桡动脉与前降支狭窄远端搭桥16例。平均搭桥3~5(3.2±0.6)支。术后平均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6~16(11.3±2.9) h、9~22(16.5±4.2) h和5~9(6.9±1.4) d。平均随访0.5~4.8(2.8±1.4)年,所有患者均存活,无心绞痛发作。结论前降支“双桥”技术可以安全用于冠状动脉前降支弥漫性长病变患者的不停跳冠脉搭桥手术治疗,疗效可靠。 李大连 张永 郭建中 程智广 李莹莹 崔永超 杨峰关键词:左前降支 不停跳冠脉搭桥 乳内动脉 影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移植物通畅的若干因素 被引量:9 2006年 陈绪军 杨碧波 张永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移植物 移植术后 通畅率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动脉材料的选择 被引量:5 2000年 目的 为了克服大隐静脉长期通畅率不佳的问题 ,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寻求多动脉材料做旁路移植术。 方法 从 1994年 10月~ 2 0 0 0年 4月 ,45 6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患者使用乳内动脉和桡动脉做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采用不接触血管技术取材 ,减少损伤及应用钙拮抗剂防止桡动脉痉挛。 结果 共取乳内动脉44 8根 ,桡动脉 2 19根 ,平均移植血管 3.2支 ,死亡 8例 ,死亡率 1.8%。 结论 使用动脉材料做旁路移植术是安全有效的 。 肖锋 张永 苏丕雄 汤楚中 颜钧 张希涛 顾松 刘岩 王进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桡动脉 乳内动脉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7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998年 为评价冠状动脉硬化病(CAD)病人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的病死率及远期效果。方法总结了从1994年9月至1997年5月为76例CAD病人行CABG的临床资料及术后1个月至2年8个月的随访资料。结果手术死亡2例,病死率为2.6%,术后心排血量(4.96±1.56)和心脏指数(2.75±0.76)较术前(分别为3.88±1.74和2.17±1.06)明显增加(P<0.01),余74例在随访中仅2例出现心绞痛发作,心绞痛缓解率为97%。结论CABG可改善冠心病心肌缺血,消除心绞痛,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张永 肖锋 刘岩 颜钧 张希涛 韩薇 胡大一关键词:冠心病 冠状动脉 旁路移植术 CABG 高龄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高龄(〉80岁)患者与60~70岁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发病率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365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年龄〉80岁组52例,60~70岁组313例。观察比较两组术后主要并发症情况,包括:术后二次开胸、术后低心排、脑卒中、呼吸衰竭、术后需透析治疗的肾功能衰竭以及死亡。结果两组术后二次开胸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80岁组术后低心排(5.8%vs.0)、术后脑卒中(1.9%vs.0.3%)、术后呼吸衰竭(7.7%vs.1.0%)、术后需透析治疗的肾功能衰竭(3.8%vs.0)、死亡(11.5%vs.1.3%)的发生率均高于60~70岁组患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中,年龄〉80岁者更容易出现术后低心排、术后脑卒中、术后呼吸衰竭、术后需透析治疗的肾功能衰竭及死亡。 崔永超 李大连 肖志斌 郭建中 程智广 李莹莹 张永关键词:高龄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并发症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颤动治疗体会 被引量:1 2006年 肖志斌 姚建民 张永 贾清仁 卢宁 赵向东关键词:心房颤动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心律失常 罂粟碱和硝酸甘油对乳内动脉血管内皮的影响 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对左乳内动脉(lef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LIMA)行局部腔内注射罂粟碱和硝酸甘油,将LIMA末端废弃的血管环行器官浴槽实验,研究2种药物对动脉血管内皮的影响。结果将50例行LIMA和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LAD)吻合的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罂粟碱组和硝酸甘油组,每组25例。不接触技术采集LIMA后分别行腔内注射3 mg/3 mL浓度剂量的自体肝素全血罂粟碱和硝酸甘油,分别测定:80 mmol/L的KCl、3种浓度(10-7mol/L、10-6mol/L、10-5mol/L)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刺激下的血管平滑肌收缩反应;3种浓度(10-7mol/L、10-6mol/L、10-5mol/L)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诱导下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反应。结果两组血管环对80 mmol/L的KCl最大收缩反应张力和对3种浓度(10-7mol/L、10-6mol/L、10-5mol/L)去甲肾上腺素(NE)的平均收缩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血管环对3种浓度(10-7mol/L、10-6mol/L、10-5mol/L)乙酰胆碱(Ach)的平均舒张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该浓度剂量的自体肝素全血罂粟碱和硝酸甘油均不会改变乳内动脉血管内皮功能。 王妍军 张永 吴明营 周自强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乳内动脉 内皮功能 罂粟碱 硝酸甘油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双桡动脉桥多中心应用的中期结果 被引量:11 2019年 目的探讨双桡动脉桥(BRA)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中期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8年9月我国19家医院运用BRA进行CABG的临床资料,包括围手术期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共有211例患者(男170例,女41例)运用BRA,年龄41~73(56.5±9.7)岁,冠状动脉三支病变161例,双支病变50例。术前合并糖尿病90例,周围血管病3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例,瓣膜病11例。非体外循环CABG 2例,体外循环CABG 209例,同期瓣膜手术11例。161例运用左胸廓内动脉,全动脉化210例,远端吻合口2~4(2.7±0.9)个。无手术死亡,术后心房颤动12例,前臂血肿1例,胸腔出血7例,低氧血症13例,肺部感染1例。气管插管时间3.5~20.3(8.3±4.7)h,术后住院6~13(7.1±2.9)d。共有191例(90.52%)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59(35.5±9.3)个月。术后3个月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增加(61.0%±7.2%比47.1%±5.3%,P=0.017)。1例患者术后14个月死于脑外伤,其余均存活,无重要心血管事件发生。62.6%(132例)的患者在术后(21.5±6.4)个月经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证实BRA通畅。术后1年与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00%与99.53%。结论BRA在CABG术围手术期安全、并发症少,易于全动脉化而且中期效果优越。 陈绪军 郑宝石 张永 乔晨晖 曹勇 柳德斌 魏翔 凌云鹏 李伟栋 黄克力 武忠 余成 周继梧 郭海平 胡明松 郭能瑞 杨文凯 陆辉辉 孟自力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桡动脉 多中心 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联合直视采集桡动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总结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应用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EVH)联合直视采集桡动脉技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09年10月北京军区总医院收治的97例冠心病患者应用EVH联合直视下采集桡动脉技术行CABG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8例,女29例;年龄45~84岁(69.3±11.8岁)。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91例,体外循环CABG 6例。观察大隐静脉的采集长度和采集时间。结果每例患者移植血管3~5支(3.7±0.6支),大隐静脉全部于单侧大腿采集,长度15~29 cm(22.0±6.0 cm),采集时间29~52 min(32.0±11.0 min);采集的桡动脉长度16~22 cm(22.0±6.0 cm),采集时间25~42 min(30.0±9.0 min)。术后死亡3例,死于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和消化道出血各1例。术后采集大隐静脉的皮肤切口均无感染,出现下肢水肿5例,淋巴漏1例,皮下血肿3例,均自行愈合。随访84例,随访时间6个月至1年,失访10例。随访期间死于脑血管意外1例,生存的患者心绞痛症状均缓解或消失。结论在CABG术中采用EVH联合直视采集桡动脉,减少了大隐静脉的采集长度,缩短了手术时间,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王东文 张永 肖志斌 庞中一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内窥镜 大隐静脉 桡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