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斌

作品数:18 被引量:73H指数:6
供职机构:广西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北海市科技攻关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篇生物学
  • 8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7篇红树
  • 7篇红树林
  • 2篇对虾
  • 2篇养殖
  • 2篇养殖池
  • 2篇养殖池塘
  • 2篇优势种
  • 2篇生态
  • 2篇生态改造
  • 2篇生态农场
  • 2篇农牧
  • 2篇物种
  • 2篇系统发育
  • 2篇虾塘
  • 2篇线粒体
  • 2篇线粒体DNA
  • 2篇海洋农牧化
  • 2篇凡纳滨对虾
  • 2篇16S_RR...
  • 2篇COI基因

机构

  • 18篇广西科学院
  • 6篇广西大学
  • 3篇重庆文理学院
  • 1篇辽宁省海洋水...
  • 1篇北海市水产技...

作者

  • 18篇吴斌
  • 10篇阎冰
  • 9篇杨明柳
  • 5篇周浩郎
  • 5篇潘红平
  • 5篇高霆炜
  • 4篇范航清
  • 3篇兰国宝
  • 2篇谭凡民
  • 2篇廖思明
  • 2篇徐敬明
  • 2篇王欣
  • 2篇戴培建
  • 2篇邢永泽
  • 1篇林日钊
  • 1篇赖廷和
  • 1篇韦加腾
  • 1篇张俊杰
  • 1篇刘项峰
  • 1篇邱广龙

传媒

  • 7篇广西科学
  • 3篇海洋学报
  • 3篇广西科学院学...
  • 2篇四川动物
  • 1篇水产科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1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8
  • 1篇2000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广西团水虱的种类组成及其对红树林的生态效应初探被引量:3
2019年
为探究广西红树林区团水虱(Sphaeroma)的种类组成和分布特征,在广西北海、钦州、防城港3市的红树林区共设置30个调查断面并进行实地踏查,用随机取样的方式采集团水虱样品。调查结果表明:在广西红树林区共发现3种团水虱,分别为有孔团水虱( Sphaeroma terebrans Bate, 1866)、光背团水虱( Sphaeroma retrolaeve Richardson, 1904)和福建团水虱( Sphaeroma fujianensis sp. nov.)。30个调查断面中,有团水虱分布的断面有25个,其中有孔团水虱是广西红树林区域中的主要种类,分布最广,其次为光背团水虱,而福建团水虱仅发现于北海的3个断面。团水虱大多数分布于中低潮区的潮沟边缘或潮沟内以及林缘等地势较低的区域,在高潮区域分布较少。团水虱的蛀洞底质有桐花树( Aegiceras corniculatum )、白骨壤( Avicennia marina )、秋茄( Kandelia candel )、无瓣海桑( Sonneratia apetala )、木桩、软质沉积岩和聚苯乙烯泡沫等,表明其蛀洞底质多种多样。根据这些分布特征,本文讨论和分析了团水虱与红树林生态系统退化的关系,提出红树林是健康退化后才遭致团水虱侵害的假设。团水虱是否是侵蚀红树植物并导致大片红树林退化死亡的主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陈颖杨明柳高霆炜吴斌潘红平
关键词:红树林
广西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常见物种被引量:6
2018年
红树林湿地是链接陆地与海洋的重要枢纽,地貌特征独特,内部构造复杂多样,集海洋与陆地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于一体,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为数以千计的海洋生物提供了生存、觅食、繁衍的环境。本文主要从食用红树林生物、广西红树林鸟类和昆虫3个方面重点介绍广西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常见物种。
孙仁杰范航清吴斌周浩郎刘文爱阎冰邱广龙杨明柳
关键词:红树林湿地
广西红树林区有孔团水虱的卵子发生
2021年
摸清有孔团水虱的繁殖特性,对团水虱的防控和消杀,以及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组织切片技术,研究广西红树林区有孔团水虱的卵子发生过程,探讨其繁殖期时间。结果表明,有孔团水虱的卵子发生过程可分为4个时期,分别是卵原细胞、无卵黄卵母细胞、卵黄发生卵母细胞和成熟期卵母细胞。其中:无卵黄卵母细胞又可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3个亚期;卵黄发生卵母细胞可分为卵黄开始沉积时相和卵黄充满时相2个亚期。受精后发育的胚胎存在于母体内。周年调查表明:有孔团水虱雌性体内全年存在着各时期的卵母细胞或胚胎;2-3月无成熟期卵母细胞或胚胎出现。结合全年各期卵母细胞分布以及胚胎和幼体情况判断,广西红树林区有孔团水虱的繁殖期为每年的4月至次年的1月。
陈颖吴斌杨明柳高霆炜
关键词:卵子发生繁殖期红树林
红树林地埋式管网生态养殖系统浮游动物生态特征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为研究红树林地埋式管网生态养殖系统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生态特征,于2012年8月1日—15日在系统的4个管理窗口,总进水口和自然海区分设采样点,每7d随潮汐涨落各进行1次浮游动物采样调查,同步监测该养殖系统的主要理化因子。试验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浮游动物47种,其中桡足类37种,原生动物6种,其他浮游类4种;此外,还采集到各类浮游幼体12种。坚长腹剑水蚤、针刺拟哲水蚤、小拟哲水蚤以及一种半咸水猛水蚤为主要优势种。调查期间,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受系统盐度影响明显,涨潮期间浮游动物丰度均值显著高于退潮期间,多样性指数均值相对落潮期间略高,但均匀度均值略有降低。在养殖系统一个循环周期内,生态养殖活动未使红树林区浮游动物生物多样性受到干扰。
邢永泽刘项峰赖廷和范航清吴斌
关键词:红树林浮游动物生态特征
虾塘还林及其海洋农牧化构想被引量:11
2017年
根据我国东南沿海红树林退化情况和海水虾塘养殖业严重衰败问题,对我国退塘还林的潜在规模及其重要意义进行分析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虾塘红树林湿地生态农场"建设思路和3种生态养殖模式。理论推算表明,生态改造后虾塘养殖的经济效益提高1.2~2.0倍;氮(N)和磷(P)的年环境负荷量分别减少28.51%~56.39%和25.63%~88.13%。此外,虾塘生态改造还将显著美化滨海湿地景观,为耐盐功能性植物开发利用和滨海休闲业发展奠定基础。"虾塘红树林湿地生态农场"兼顾了生态与生计同时所面临的问题,并可作为一种激励机制,促进退塘还林和蓝碳经济发展。最后,讨论了技术、农户积极性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可行性,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范航清阎冰吴斌兰国宝周浩郎谭凡民王欣戴培建
关键词:生态改造
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COI)基因的两种枝吻纽虫系统发育关系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为了探讨纽虫之间的遗传差异及亲缘关系,对取自北海和湛江的中华枝吻纽虫(Dendrorhynchus sinensis)26个样本和湛江枝吻纽虫(Dendrorhynchus zhanjiang Pnsis)3个样本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I亚基(COD基因部分片段进行序列测定,并结合从GenBank下载的其它纽虫序列,分析它们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中华枝吻纽虫26个个体共检测17个单倍型,湛江枝吻纽虫3个个体共检测到2个单倍型,其长度均为615bp;枝吻纽虫个体核苷酸序列A、T、G、C的含量相近,碱基组成均表现出A+T含量偏倚,即A+T含量明显高于G+c含量。中华枝吻纽虫的17个单倍型以及湛江枝吻纽虫的2个单倍型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02-0.013和0.008;而两种枝吻纽虫COI基因序列的遗传差异很大,彼此之间的遗传距离都在0.194以上,加之分子系统树(NJ)的拓扑结构也显示,作为同属的两种枝吻纽虫没有聚成1支,而是各自成支,这些表像都支持两种枝吻纽虫分别为独立有效物种的观点。中华枝吻纽虫的17个单倍型聚为1支后,与Cerebratulus marginatus,C.1acteus聚为1大支,而湛江枝吻纽虫的2个单倍型聚为1支后,与Lineus ruber和L.lon gissimus聚为1大支,表明枝吻纽虫属(Dendrorhynchus)并非单系。
吴斌阎冰周浩郎
关键词:线粒体DNACOI基因
广西北海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叶绿素a和微藻的变化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于不同养殖时间,采集广西北海市3口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池塘水样,调查养殖水中叶绿素a浓度和微藻组成。叶绿素a浓度用分光光度三波长法测定,微藻分类计数用镜检法进行,微藻多样性分析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种类均匀度指数和种类优势度指数进行。结果表明,3口池塘叶绿素a的浓度养殖前期低,在10.0μg/L以内,养殖中期增长迅速,养殖后期达到150.0μg/L;微藻细胞密度在养殖前期低于20×106cells/L,养殖后期高于100×106cells/L;微藻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皆为养殖前期高,养殖中后期逐渐降低,多样性指数0.98~3.15,均匀度指数0.28~0.82;在养殖前期,微藻的种类较多,优势种是硅藻和绿藻,养殖中后期种类减少,优势种是绿藻、蓝藻和甲藻。
廖思明陈剑锋阎冰吴斌兰国宝
关键词:凡纳滨对虾叶绿素A微藻优势种养殖池塘
基于COⅠ基因片段的中国南部沿海近亲拟相手蟹的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被引量:3
2021年
为了研究我国南部沿海近亲拟相手蟹(Parasesarma affine)的群体遗传结构,本研究对12个地理群体共222个个体的线粒体DNA的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片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612 bp的COⅠ基因片段检测到34个变异位点,共定义了40个单倍型,其中Hap2为12个群体的共享单倍型,占个体总数的69.81%。总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水平Hd为0.5089,核苷酸多样性水平Pi为0.001126,表现出中等水平的Hd和低水平的Pi。单倍型邻接发育树和单倍型中介网络图没有形成明显的地理系谱结构。近亲拟相手蟹群体内的遗传距离为0.00036~0.00173,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0048~0.00172。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和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表明,近亲拟相手蟹群体遗传分化水平低,其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中性检验和核苷酸不配对分布结果提示,近亲拟相手蟹近期经历了群体扩张事件,扩张时间大约发生于5.1万年前的更新世晚期。研究表明,较长的幼虫浮游期以及海洋环境中缺少影响群体扩散的屏障可能是近亲拟相手蟹各地理群体间能进行广泛的基因交流,从而表现出较低的遗传分化水平的重要原因,更新世的剧烈气候变迁亦可能对其群体的遗传结构和分布格局产生影响。研究结果为近亲拟相手蟹自然资源的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杨明柳徐岩高霆炜潘红平吴斌阎冰
虾塘还林及其海洋农牧化构想
根据我国东南沿海红树林退化情况和海水虾塘养殖业严重衰败问题,对我国退塘还林的潜在规模及其重要意义进行分析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虾塘红树林湿地生态农场"建设思路和3种生态养殖模式.理论推算表明,生态改造后虾塘养殖的经...
范航清阎冰吴斌兰国宝周浩郎谭凡民王欣戴培建
关键词:生态改造
中国沿海双齿近相手蟹9个群体形态差异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针对双齿近相手蟹Perisesarma bidens 9个群体(龙海、深圳、珠海、阳江、徐闻、企水、清澜港、北海、防城港)228只个体的22项形态比例参数,采用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群体间形态差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聚类分析不能把群体明显地分群;9个群体提取的6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84.09%,第一、二主成分绘制的散点图显示,各群体互相重叠,无法区分开来;综合判别准确率为40.8%,判别准确率不高,无法有效地运用判别函数依据个体形态特征进行分类;单因子方差分析显示,各群体大多数变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双齿近相手蟹群体间个体形态有一定差异,可能是受环境影响;差异系数(CD)值均小于亚种分类的阈值1.28,说明群体间的形态差异小,未达到亚种水平。
徐敬明杨明柳吴斌阎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