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玮

作品数:20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自然科学总论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3篇多德
  • 13篇亚里士多德
  • 6篇道德
  • 6篇伦理
  • 5篇欲望
  • 5篇美德
  • 4篇伦理学
  • 4篇美德伦理
  • 4篇境况
  • 3篇心理
  • 3篇心理学
  • 3篇品格
  • 3篇灵魂
  • 2篇道德生活
  • 2篇道德责任
  • 2篇宇宙
  • 2篇身心二元论
  • 2篇理学
  • 2篇美德伦理学
  • 2篇混合物

机构

  • 17篇浙江大学

作者

  • 17篇陈玮
  • 5篇徐向东

传媒

  • 3篇自然辩证法通...
  • 2篇云南大学学报...
  • 2篇浙江伦理学论...
  • 1篇哲学研究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浙江社会科学
  • 1篇道德与文明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清华西方哲学...
  • 1篇中国哲学年鉴
  • 1篇伦理学研究
  • 1篇哲学分析
  • 1篇哲学门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早期斯多亚学派的普纽玛概念及其在宇宙论模型中的作用
2018年
早期斯多亚学派在宏观宇宙和具体存在物之间构建了一个连续且统一的模型,并采用普纽玛(pneuma)这种火-气混合物作为联结宇宙-小宇宙的关键理论设施。一方面,普纽玛被界定为主动性元素的混合物,占据具体的物理空间,其扩张和收缩导致每一个具体存在物的产生、变化与运动,在此意义上构成了万物生成变化的最终原因。另一方面,普纽玛渗透于每一个物体内部,令整个世界成为统一的整体并保持这种整体性。早期斯多亚学派的这种普纽玛-宇宙论模型自提出以来就备受批评,被认为其普纽玛概念存在着内在的不一致。本文将集中探讨普纽玛概念的内在演化以及所谓的"空间占位"问题,指出这种"不一致"只是表面上的,早期斯多亚学派实际上是从性质和功能两个层面分别对普纽玛做出了界定与说明。不仅如此,如果我们根据斯多亚学派式的宇宙周期观念,引入一个二阶段的混合-生成模型来解释普纽玛与其他物质结合并推动变化的方式,则可以对于占位问题提出一个有利于斯多亚学派的说明。
陈玮
关键词:宇宙混合物
道德运气与能动性的界限被引量:2
2022年
自从伯纳德·威廉斯和托马斯·内格尔提出了道德运气问题以来,这个问题就得到了热烈的关注,因为它不仅涉及人类道德生活是否会受到运气影响这一重要问题,而且也与我们对道德价值的本质、道德评价的功能以及道德责任的条件的理解有关。本文并不尝试全面介绍或讨论目前所提出来的解决道德运气问题的主要方案,也不试图解决这个问题。而是,我们将尝试表明,关于道德运气的直觉可以从其他的角度得到说明,而且,只要我们澄清了道德责任归属的条件,我们就会发现,认为责任归属的根据受制于运气是不合理的,不过,与此同时,我们也将表明,威廉斯从其对道德运气的论述中得出的一个主张仍然值得维护,即:在道德判断的实践中,我们实际上很难将道德价值与其他的人类价值区分开来,而这个主张可以被认为具有重要的伦理含义。
徐向东陈玮
关键词:道德运气道德责任能动性
亚里士多德式美德伦理学能够回应“境况主义挑战”
2019年
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和当代美德伦理学中,品格的概念占据了核心地位。品格或品格特性就被看成是自我认识和道德行动的基础。“境况主义挑战”试图表明,人类行为更多地受到具体境况或情境的影响,而不是像我们通常设想的那样,主要是由行动者内在的心理特性来决定的。
陈玮徐向东
关键词:美德伦理学心理特性亚里士多德自我认识行动者境况
《范畴篇》与《形而上学》的实体概念——《存在与实体——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Z卷研究》评论
2014年
《存在与实体》力图按照《形而上学》Z卷现有的顺序来读解亚里士多德的实体理论,并说明:第一,Z卷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的整体;第二,Z7-9对于整个Z卷来说是关键性的,它们使对实体的研究从存在论转向生成论,从而更加有效地对实体做出了说明;第三,亚里士多德的实体理论是前后一致的,他始终运用主体原则对实体加以界定。其中第三点是一个传统上富有争议的问题,对它的论证影响到对前两个观点的证明。对此,《存在与实体》首先提出实体的四个备选项之间可能存在着非平行的不对等关系,"是其所是"、普遍者和属可以被认为属于主体,由此说明亚里士多德始终认为主体是真正的实体,这与《范畴篇》中实体的定义相一致。其次,《存在与实体》通过指出1029a11-30的论证是一个归谬论证,证明亚里士多德在对实体做进一步界定时并没有放弃主体原则,而是将其推进到更深的层次。本文试图对这两个论证予以梳理,说明《存在与实体》对上述第三点的证明是成功的,其论证思路富有启发性。
陈玮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重建实践哲学的统一性——评刘玮《公益与私利: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研究》
2020年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对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人们通常有三个误解:第一种观点将他仅仅看作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对其思想和著作仅怀有历史层面的研究兴趣,但是拒绝承认(或者从未想过)他的哲学思想与我们今天的实际生活有任何关系。与此相对,第二种观点(比如“美德伦理学”)承认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价值,但这种价值主要在于,与强调规则的义务论和强调行动后果的后果主义相比,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特别强调个体的德性并由此更加关注那些为其他伦理理论所忽略的、个体层面的基本价值,例如实践智慧、内在完整性以及对于个体完善的追求,等等。
陈玮
关键词:美德伦理学伦理理论亚里士多德后果主义
境况与美德——亚里士多德道德心理学对境况主义挑战的回应被引量:8
2019年
近20年来,借助于社会心理学和个性心理学中的境况主义实验以及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一些哲学家论证说,美德伦理学特别是亚里士多德式的美德伦理学不可能是经验上适当的。尽管这些方面的经验研究确实为我们理解道德动机和道德判断的心理机制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它们实际上并不构成对美德伦理学的决定性反驳。实际上,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不仅本身就预示了一些重要的经验发现,而且也能回应哲学境况主义者对美德伦理学提出的所谓"挑战"。
徐向东陈玮
关键词:境况品格美德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论想望与道德生活的可能性
2015年
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中将人类灵魂中的欲望部分区分为三个层次,并指出想望(boulesis)作为最接近理性的欲望部分,特别地以善的事物作为追求的目标。他对人类欲望做出的这种精细划分有助于我们超越理性与欲望的传统二分,重新对不能自制、人类幸福和道德基础等道德哲学领域中的重要问题做出思考与解释。然而,亚里士多德在其伦理学研究中对想望的说明并不充分,对于想望的性质及其如何能够与理性获得一致也缺乏详尽的说明。本文试图结合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观点和《论灵魂》中的相关论述,说明想望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欲望是如何运作且自然地与行动者的理性判断相一致的,这种合乎理性的欲望可以为道德生活提供现实的基础,而一种充分意义上的特殊想望则直接指向作为最高善的人类幸福。
陈玮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欲望道德生活
亚里士多德论“最高善”的两条路径及其局限被引量:2
2012年
本文考察了亚里士多德对"善"和"最高善"(人类幸福)所做的说明。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他一方面将"善"界定为人类欲望的目标,据此确定各种善事物之间的排序并最终推导出最高善的存在;另一方面将"善"表述为人类特定功能的施展,由此说明良好地实现并展示这种功能的行为被认为是具有美德和高贵的人类行为,进而指出人类幸福在于灵魂合乎美德的活动。本文试图表明:较之于柏拉图的善理念,亚里士多德所采取的这种具有双重路径的证明模式在阐明"善是什么"这个问题上具有较大优势,但在回答"最高善(幸福)是什么"的时候则无法摆脱论证路线本身所带来的局限,后者导致他对最高善的设想和说明出现某种张力。这种张力表明:仅仅从人类的现实活动层面来设想一个具有超越性的"最高善"的思路是有局限的。
陈玮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欲望
境况主义挑战与美德伦理
2018年
自从认知科学在20世纪50年代诞生以来,它就对哲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伦理学也不例外。大体上说,我们至少可以发现三种主要方式来设想认知科学和伦理研究之间的关系:第一,认知科学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道德认知和道德动机的理解。第二,神经科学、进化生物学和心理学的发现要求我们重新反思道德客观性的本质和来源。第三,伦理研究在某种意义上仍然具有相对的超越性或自主性,因此,当我们将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伦理学领域时,就有必要对人性和人类生存条件进行一般性的哲学反思,以此来评价有关应用的前景。
陈玮徐向东
关键词:道德认知进化生物学伦理研究美德伦理神经科学
灵魂、和谐与“身体的现实”——亚里士多德的灵魂概念及其对和谐论的批判
2013年
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第一卷第四章对以恩培多克勒为代表的和谐理论提出了批判,认为灵魂不能被界定为"和谐"。这个批判被认为是亚里士多德提出并论证其灵魂概念的关键步骤。本文指出,亚里士多德对和谐论的批驳实际上诉诸两个前提:第一,灵魂是实体;第二,灵魂与身体不能分离。这两个前提源于他在《形而上学》中对质料与形式的设想与论证,并导致他的灵魂论一方面重视身体层面的因素、反对将灵魂设想为脱离身体的存在;另一方面又坚持灵魂作为实体和原因的地位,反对以"混合物"或混合物的"比率"来界定灵魂。本文试图说明,亚里士多德实际上是要努力在早期柏拉图与和谐论的灵魂学说之间走出一条中间路线,通过对二者的批判来提出一个新的灵魂概念,即"身体的形式"或者说"身体的现实"。本文由此认为,尽管亚里士多德对于和谐论的概括和批评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误解甚至误导,但他确实消除了和谐论的灵魂学说中所包含的宗教色彩,以一种与现代科学更为接近的思路对灵魂的本质和功能重新做出了界定和说明,这种路径无疑为其道德心理学的研究打开了空间。
陈玮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灵魂混合物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