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宁
- 作品数:12 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山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 德性的理性基础——对《理想国》德性论的一种阐释被引量:1
- 2017年
-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德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关于德性的讨论同时也是关于"人应该如何生活"的探讨贯穿了全书。文章在理清"德性"一词语境含义的基础上,对柏拉图在美德体系和"善"两个层面上的德性理论进行了梳理分析,论证了理性在其中的基础作用,并比较两个层面的德性以说明德性完备与理性发展的相称关系,最后得出理性是德性基础的结论。
- 韩宁刘靖波
- 关键词:《理想国》德性
- 詹姆斯气质哲学中的心灵目的论及其经验论立场
- 2012年
- 詹姆斯气质哲学的提出以其心灵目的论为基础,"气质"指的是心灵中的兴趣、爱好、个人情感等非理性的成分。他认为兴趣和爱好在心灵中占据核心地位,心灵在认识活动中拥有自发性和表决权,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有目的的机械。气质哲学也体现出贯穿于詹姆斯实用主义哲学思想中的经验主义立场。
- 韩宁
- 关键词:心灵经验主义
- 威廉·詹姆斯关于信仰合法性问题的辩护被引量:1
- 2010年
- 宗教关怀是贯穿于詹姆斯整个学术生涯的重要问题。本文从詹姆斯维护宗教信仰的动机入手,主要通过对"信仰的权利"与"信仰的信念"两个问题的阐释,论述了詹姆斯如何展开对信仰合法性问题的辩护。
- 韩宁
- 关键词:信仰信念意志
- 虚拟现实的身心关系解读——基于唐·伊德技术现象学的分析被引量:6
- 2018年
-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兴起,关于虚拟空间与身体关系的问题就一直困扰着人们。在虚拟空间中,人的"身心"究竟是相分离的还是一体的,引发了很多关于这一问题的学术争论。在技术现象学家唐·伊德身体理论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后可以得出结论,技术与人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虚拟技术也不例外。身心是一体的,身体是知觉的基础,即便虚拟空间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互性和沉浸性,也不可能做到"去身体化",因为虚拟空间只有在能够将身处其中的知觉延伸到现实世界中才有其意义。
- 韩宁刘晓鹏
- 关键词:虚拟现实身心关系
- 胡塞尔对被动发生的视域化外感知的现象学描述
- 2016年
- 胡塞尔认为传统外感知理论的界定是基于"心灵"与"物质"二分这一偏见基础上的,因而未能揭示外感知本身。他通过现象学还原的方法回到外感知本身,描述了外感知的视域结构:动感、滞留—原印象—前摄的时间结构、同质性和异质性的原初综合、情绪力量。通过对外感知本身的描述,胡塞尔指出现象学描述下的外感知总是在一定视域下的外感知。
- 韩宁闫玉君
- 关键词:胡塞尔现象学还原视域
- 詹姆斯的宗教观解析
- 2013年
- 宗教是理解詹姆斯思想的出发点,其宗教关怀源自父亲老亨利的影响以及个人的精神危机经历,他通过对科学万能论的驳斥,强调了人有宗教上的需求,并提出其宗教观。詹姆斯的宗教观既不是自然宗教也不是传统的宗教观,他是从现实出发来考察宗教的,是从个人宗教的意义上,从最广泛的意味上来论述宗教。
- 韩宁
- 关键词:宗教关怀
- 论雅斯贝尔斯通达超越的哲学信仰路径
- 2020年
- 雅斯贝尔斯认为在现时代的精神状况下,真正的基督教信仰所要表达的超越精神已然衰落,想要通过人格化上帝的信仰到达超越实质上是一件流于形式的事情,但基督教信仰的缺陷却可以通过哲学信仰予以弥补。因此,文章试图从对基督教信仰路径的批判、哲学信仰的具体阐释及对哲学信仰的反思与辩护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述雅斯贝尔斯借以通达超越的哲学信仰问题。
- 韩宁左剑虹
- 关键词:雅斯贝尔斯哲学信仰世界哲学密码理论
- 论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宗教思想的一致性
- 2018年
- 前期维特根斯坦将宗教领域视为神秘之域,并将其归入"不可言说"的范畴,后期维特根斯坦将宗教视为一种"生活方式",并认为宗教生活是最值得过的一种生活。对确定性的追求和对实践的重视成为理解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立场转变的关键点,从确定性出发,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经历了从"语言图像论"到"语言游戏说"的转变,但这并不意味着维特根斯坦的宗教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始终将宗教信仰视为确定性的根基和人生意义的保障。
- 韩宁原琳琦
-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宗教信仰不可言说
- 宗教与科学的融合:论詹姆斯关于“宗教科学”的建立
- 2014年
- 在科学时代寻求信仰理解的可能性,是威廉·詹姆斯哲学思考的主要目的。为了实现宗教与科学的融合,詹姆斯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在对大量个人神秘的宗教体验进行考察分析的基础上,试图建立一门"宗教科学",即以心理学所公认的"潜意识的自我"解释宗教经验中个人与"还有"的会合,使宗教现象成为能够为科学所分析的事物。
- 韩宁
- 关键词:宗教经验
- 向生活世界的回归——现象学:从德国到法国
- 2016年
- 胡塞尔的"回到事情本身"以及对现象的专注启发了一批哲学家,这些哲学家并没有成为某种"胡塞尔主义"哲学流派的一员,而是从不同的哲学立场或哲学旨趣出发对"事情本身"作出了不同的理解,使现象学超出了胡塞尔为认识论批判而建构的"意识哲学"领域,扩展到宗教现象、存在本身、人的存在、人与世界的关系等,从而成为这场持续了一个多世纪的现象学运动的参与者。
- 韩宁
- 关键词:现象学悬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