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旭辉

作品数:24 被引量:91H指数:7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7篇地球化
  • 7篇地球化学
  • 7篇斑岩
  • 6篇地质
  • 6篇年代学
  • 6篇斑岩型
  • 5篇地体
  • 5篇南缘
  • 5篇矿床
  • 5篇拉萨地体
  • 5篇冈底斯
  • 5篇成矿
  • 4篇岩石
  • 4篇晚白垩世
  • 4篇矿体
  • 4篇白垩世
  • 3篇岩石地球
  • 3篇岩石地球化学
  • 3篇石地
  • 3篇同位素

机构

  • 24篇成都理工大学
  • 4篇西南交通大学
  • 4篇中国地质科学...
  • 3篇国土资源部
  • 2篇西藏大学
  • 2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内江师范学院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四川省冶金地...
  • 1篇四川省华地建...

作者

  • 24篇王旭辉
  • 22篇郎兴海
  • 9篇韩鹏
  • 5篇崔志伟
  • 2篇李志军
  • 2篇尹青
  • 2篇张金树
  • 2篇唐菊兴
  • 2篇李亮
  • 1篇黄勇
  • 1篇崔志伟
  • 1篇郭文铂
  • 1篇周游
  • 1篇李壮
  • 1篇王子正
  • 1篇白云
  • 1篇董树义

传媒

  • 3篇岩石矿物学杂...
  • 2篇地球学报
  • 2篇四川地质学报
  • 2篇地质通报
  • 2篇矿物岩石地球...
  • 2篇地球科学
  • 1篇中国地质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地质科学
  • 1篇物探化探计算...
  • 1篇矿床地质
  • 1篇岩石学报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地球科学与环...
  • 1篇有色金属工程

年份

  • 2篇2024
  • 5篇2023
  • 4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19
  • 6篇2018
  • 2篇2017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四川江油马角坝刺林包剖面二叠-三叠系间粘土岩研究被引量:7
2018年
二叠-三叠纪之交华南地区普遍发育火山成因的粘土岩,其对于了解二叠纪末大规模火山活动及扬子板块碎屑物质来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扬子西缘马角坝刺林包剖面飞仙关组底部粘土岩进行了碎屑锆石U-Pb定年及原位Hf同位素测试、X衍射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以揭示粘土岩的岩石成分及物源信息。镜下特征、X衍射及主量元素特征表明岩石中粘土矿物主要为伊利石,含少量方解石、石英。碎屑锆石年龄显示,特征峰值年龄主要集中在2 615~2 383、1 868~1 328、1 186~778和430~246 Ma,并出现~250 Ma特征高峰,结合原位Hf同位素特征表明锆石与秦岭造山带、华南典型PTB剖面粘土岩及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同时,通过微量、稀土元素分析发现粘土岩中Zr、Hf、Th、Cr、Co、Ti相对富集,与华南典型PTB粘土岩和峨眉山玄武岩相近,并结合构造背景及锆石特征,综合认为刺林包剖面PTB粘土岩来自于秦岭造山带及龙门山岛链局部剥蚀区、二叠纪末火山活动和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剥蚀岩体。
邓煜霖郎兴海崔志伟崔志伟王旭辉韩鹏
关键词:粘土岩
西藏茶巴拉地区晚白垩世角闪辉长岩与石英闪长岩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与成因被引量:2
2022年
青藏高原南部拉萨地体晚白垩世岩浆岩的岩石成因及地球动力学机制仍存在争议。以拉萨地体南缘曲水县茶巴拉地区西部的角闪辉长岩和石英闪长岩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开展了岩相学、地球化学和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查明了角闪辉长岩和石英闪长岩的形成时代及岩石成因,进一步约束了南部拉萨地体晚白垩世的构造演化。结果表明:角闪辉长岩侵位年龄为91~87 Ma,石英闪长岩侵位年龄为81 Ma。角闪辉长岩具有低SiO_(2)含量(质量分数,下同)(48.16%~51.05%),高MgO含量(4.54%~11.13%)、Co含量((31.2~46.8)×10^(-6))、Ni含量((1.79~82.70)×10^(-6)),(^(87)Sr/^(86)Sr)_(i)值为0.703925~0.704380,ε_(Nd)(t)值为2.50~3.96,表明角闪辉长岩来源于受俯冲板片流体交代的亏损地幔楔的部分熔融;石英闪长岩普遍具有高SiO_(2)含量(62.45%~62.90%)、Al_(2)O_(3)含量(15.94%~16.22%)、K_(2)O+Na_(2)O值(6.36%~6.46%)、Mg^(#)值(43.77~44.65)的特征,属于准铝质Ⅰ型花岗岩,其来源于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并有少量幔源岩浆的加入。两类岩石均显示岛弧岩浆的特征,富集轻稀土元素及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Sr等),亏损重稀土元素及高场强元素(Nb、Ta、Ti等)。结合区域资料,晚白垩世早期(100~80 Ma)发生在南部拉萨地体的岩浆爆发事件可能是新特提斯洋洋脊北向俯冲的结果。洋脊俯冲使软流圈物质通过板片窗上涌,并发生减压熔融形成基性岩浆,这些基性岩浆提供的热量促使地幔楔和下地壳岩石发生部分熔融,从而导致南部拉萨地体晚白垩世早期岩浆爆发。
吕娜郎兴海王旭辉何青邓煜霖杨同山董咪
关键词:角闪辉长岩石英闪长岩地球化学晚白垩世洋脊俯冲拉萨地体
斑岩型铜矿成矿流体特征及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7年
斑岩型铜矿是世界上铜资源最主要来源。目前广泛的认为典型斑岩型铜矿是由高氧逸度、高盐度的成矿流体形成的,称为氧化性斑岩型铜矿,成矿流体属于NaCl-H_2O-CO_2体系。但随着人们不断深入研究发现,斑岩型铜矿的成矿流体也可以是具有还原性质的,如含CH_4、H_2和CO,属于H_2O-NaCl-CH_4-CO_2体系。该文分别分析了两种矿床成矿流体的性质,说明了氧化性成矿流体的来源、演化以及早期阶段磁铁矿的沉淀引起还原S的形成机制。对于还原性成矿流体,重点探讨了成矿流体中CH_4的来源,以及CH_4的存在对矿化机制的影响。
王旭辉邓煜霖娄渝明韩鹏
关键词:斑岩铜矿流体来源流体演化成矿机制
西藏冈底斯南缘汤白斑状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地质意义被引量:18
2018年
为了探讨冈底斯南缘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期岩浆岩的成因及与新特提斯洋早期演化的关系,文章对冈底斯南缘汤白地区斑状花岗岩的岩相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斑状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190.37±0.87)Ma(MSWD=0.58),形成于早侏罗世。岩体以高SiO_2(75.20%~75.97%)、Na_2O(3.39%~4.12%)、Na2O/K2O值(1.40~2.00)和低MgO(0.32%~0.38%)为特征,属于钙碱性I型花岗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如Rb、U和K)和轻稀土(LREEs),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s:如Nb、Ta和Ti)和重稀土(HREEs),表明其形成于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相关的岩浆弧环境。同时岩石具有较低的Mg#值(26.71~41.34,平均值为35.26)和与下地壳接近的Nb/Ta值,指示岩浆主要起源于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结合前人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南冈底斯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期的岩浆岩形成于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相关岩浆弧环境,新特提斯洋向北俯冲起始时间至少早于本文报道的汤白斑状花岗岩的结晶年龄(190.37±0.87 Ma)。
王旭辉郎兴海邓煜霖崔志伟崔志伟韩鹏
关键词:冈底斯花岗岩
拉萨地体南缘桑日地区晚白垩世火山岩的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成因
2023年
拉萨地体南缘桑日地区中酸性火山岩出露广泛,多期次岩浆活动的叠加使得区内岩浆岩成分复杂、形成时代跨度大。为深入研究该地区火山岩的形成时代、构造背景和成因机制,本文选取桑日县西侧塔木村附近的中酸性火山岩为研究对象,开展锆石U-Pb定年、全岩主微量及Sr-Nd同位素分析。锆石U-Pb年龄表明桑日地区塔木村火山岩形成于91.7~90.8 Ma,属于晚白垩世。桑日地区晚白垩世火山岩SiO_(2)含量为55.79%~74.26%,MgO含量为1.31%~4.34%,同时具有高Sr(平均含量为779×10^(-6))、低Y(8.36×10^(-6)~15.85×10^(-6))、Yb(0.92×10^(-6)~1.38×10^(-6))含量及高Sr/Y比值(36.28~105.59)的特征,表明桑日晚白垩世火山岩为埃达克质岩石。同时该地区晚白垩世火山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Sr和Pb,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和Ti,具有较低的87Sr/86Sr初始值(0.704152~0.704515)和较高的143Nd/144Nd初始值(0.512676~0.512750)。综合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区域地质资料,桑日地区晚白垩世火山岩形成于新特提斯洋壳北向俯冲消减有关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是新特提斯洋壳部分熔融的产物,洋壳熔体上升过程中伴有地幔楔物质的加入并经历了分离结晶作用。
杨同山郎兴海王旭辉邓煜霖吕娜董咪何青张相国梁海辉
关键词:晚白垩世火山岩
四川盆地西北缘早-中三叠世界线附近沉积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古环境意义被引量:4
2023年
通过分析四川盆地峨眉山地区嘉陵江组-雷口坡组沉积岩元素地球化学及碳、氧同位素特征,探讨了其古环境意义,为四川盆地西北缘早-中三叠世古环境研究提供基础信息。结果表明:样品∑(CaO+MgO+LOI)为13.98%~93.31%,反映了相对动荡的沉积环境。δ^(13)C值的变化范围是-6.95‰~0.36‰,δ^(18)O值变化范围为-9.06‰~-0.99‰,δ^(13)C值总体表现趋势为降低-升高-降低-升高。海水盐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复又升高的多段式变化;海水温度7.11~34.94℃,平均温度21.99℃,古海水温度经历了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在早-中三叠世界线附近温度急剧升高。研究区整体处于氧化的沉积环境,间有贫氧的沉积环境出现。以上各个地球化学指标间耦合关系较好,一致反映了研究区早-中三叠世为相对潮湿-相对干热-相对潮湿气候下的海相沉积环境。
李宸周游郎兴海邓煜霖王旭辉何青李壮娄渝明向佐朋吴伟哲詹宏宇
关键词:碳酸盐岩古环境四川盆地
西藏雄村矿区Ⅲ号矿体硫、铅同位素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被引量:9
2018年
雄村矿区位于拉萨地体南缘的冈底斯成矿带,通过对雄村矿区新发现的Ⅲ号矿体硫、铅同位素的综合分析研究,探讨了成矿物质来源问题。研究表明,矿石金属硫化物的δ34S在-1.3‰~1.4‰之间,平均值为-0.85‰,分布范围较窄,成矿热液的δ34SΣS值为-0.04‰,均显示出幔源硫的特征。矿石金属硫化物的铅同位素206Pb/204Pb比值变化于18.204~18.468之间(平均值为18.359),207Pb/204Pb比值变化于15.549~15.593之间(平均值为15.567),208Pb/204Pb比值变化于38.213~38.441之间(平均值为38.351),铅同位素组成特征值μ变化于9.37~9.45之间(平均值为9.40);在铅同位素判别图解上位于造山带铅同位素演化线附近,显示出地幔物质与俯冲沉积物的混合特征,暗示金属硫化物中的铅源自地幔,并有少量俯冲沉积物的加入。
郎兴海邓煜霖王旭辉唐菊兴唐菊兴崔志伟崔志伟娄渝明韩鹏尹青韩鹏张金树尹青李志军
关键词:冈底斯硫同位素铅同位素成矿物质来源
西藏洞嘎金矿床地质特征、原位硫同位素组成及成因探讨被引量:1
2023年
洞嘎金矿位于西藏雄村矿集区,是冈底斯成矿带较早发现且投入开采的金矿,但研究程度低,矿床成因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通过系统的矿床地质特征研究,开展了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测试,分析成矿物质来源,进而探讨洞嘎金矿的成因。洞嘎金矿体受控于雄村组凝灰岩中的裂隙系统,矿体呈脉状产出,已探获金金属资源量9.55 t,达到中型规模。矿石构造主要为脉状-细脉状构造,金主要以包裹金和粒间金的形式赋存于黄铁矿和黄铜矿中。根据脉体穿插关系及矿物共生组合特征,将洞嘎金矿的成矿过程划分为热液成矿期与表生氧化期,其中热液成矿期为主成矿期,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成矿阶段:成矿早阶段、成矿主阶段及成矿晚阶段。洞嘎金矿床硫化物的硫同位素δ^(34)S=–1.57‰~+5.26‰,平均值+1.69‰,具明显的塔式分布,表明硫源具岩浆硫的特点。结合前人已发表的数据,我们认为洞嘎金矿属于斑岩铜金成矿系统外围的热液脉型金矿床,深部可能存在斑岩型铜金矿床,找矿潜力极大。洞嘎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主要为地幔,有少量的地壳物质(俯冲沉积物)加入。洞嘎金矿床的金与绿泥石密切相关,该绿泥石主要为溶蚀-迁移-结晶机制形成,绿泥石形成过程导致含金热液流体成分及物理化学性质发生改变,使得成矿流体中的金发生卸载,最终在凝灰岩的裂隙系统中形成洞嘎金矿床。
何青郎兴海王旭辉邓煜霖王涌涛吴伟哲谢鸿儒詹宏宇刘洲基姜楷
关键词:地质特征成矿物质来源矿床成因
西藏谢通门雄村地区洞嘎金矿赋矿凝灰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1
2023年
西藏谢通门县雄村地区洞嘎金矿作为南拉萨地体较早发现的独立金矿,其成矿作用研究较为薄弱。笔者等以洞嘎金矿赋矿凝灰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岩相学、年代学、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特征研究,探讨洞嘎金矿赋矿凝灰岩的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揭示凝灰岩对成矿的控制作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凝灰岩结晶年龄为185.1±1.9 Ma(MSWD=0.48),成岩时代为早侏罗世;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K_(2)O/Na_(2)O值(2.91~12.3)较高,属于钙碱性系列;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Sr、Ba)和轻稀土元素(LREEs),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Ti等)和重稀土元素(HREEs)。结合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图解,认为凝灰岩形成于新特提斯洋洋壳北向俯冲相关的大洋岛弧环境。另外,凝灰岩以Nb/Ta值为14.0~17.8、La/Nb平均值<2.50、Zr/Ba平均值为0.31为特征,具有较高的正的ε_(Hf)(t)(+8.05~+14.2),暗示凝灰岩岩浆源区为受到新特提斯俯冲洋壳释放的流体交代的亏损软流圈地幔楔;岩浆上升侵位的过程中未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主要经历了橄榄石和单斜辉石结晶分异。洞嘎金矿赋矿凝灰岩中的裂隙构造不仅为洞嘎金矿的含矿热液运移提供了空间,而且也为矿质的沉淀提供了场所;同时,凝灰岩也起到了盖层作用,保护矿床形成后免受剥蚀作用的影响。综合分析认为,洞嘎金矿形成于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的大洋岛弧环境,是斑岩型铜金矿床外侧的热液脉型金矿体。
何青解鸿儒郎兴海王旭辉邓煜霖谢富伟王涌滔杜良艺吴伟哲王勇刘洲基姜楷詹宏宇
关键词:凝灰岩
西藏雄村斑岩型铜金矿区Ⅱ号矿体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对比被引量:4
2018年
雄村铜金矿床是目前在西藏冈底斯成矿带上发现的唯一一个岛弧型斑岩铜矿,具有较高的经济及科研价值。针对雄村Ⅱ号矿体资源储量估算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分别利用平行断面法和统计学方法中的距离幂次反比法、普通克里格法估算矿体资源储量,其中统计学方法的实现主要借助于Micromine三维地质建模软件,最终得到的估算结果基本一致。通过对传统法和统计学法具体实现过程及原理的对比,统计学方法不仅考虑到矿体的外部形态,还考虑到了矿体内部品位的变化性质,在实现过程中更为直观,其灵活的图形处理方式能够很好的满足不同阶段、不同规范下的资源储量估算工作要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娄渝明郎兴海祁婧李亮李亮王旭辉韩鹏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