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古

作品数:13 被引量:50H指数:3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新经济
  • 7篇新经济地理
  • 7篇新经济地理学
  • 7篇经济地理
  • 7篇经济地理学
  • 3篇资本
  • 2篇人力资本
  • 2篇劳动力
  • 2篇技术创新
  • 2篇比较优势
  • 2篇产业转移
  • 1篇地方政府博弈
  • 1篇地理学视角
  • 1篇东北老工业基...
  • 1篇东北老工业基...
  • 1篇信息化
  • 1篇熊彼特创新理...
  • 1篇要素禀赋
  • 1篇政府
  • 1篇政府博弈

机构

  • 9篇南开大学
  • 9篇兰州大学
  • 2篇东北师范大学
  • 2篇山西财经大学
  • 1篇中南财经政法...

作者

  • 13篇张古
  • 7篇安虎森
  • 3篇刘军辉
  • 1篇赵兴罗
  • 1篇刘鹏

传媒

  • 3篇西南民族大学...
  • 2篇财经研究
  • 1篇现代经济探讨
  • 1篇未来与发展
  • 1篇经济科学
  • 1篇统计与决策
  • 1篇科技管理研究
  • 1篇经济问题探索
  • 1篇南开经济研究
  • 1篇区域经济评论

年份

  • 1篇2025
  • 5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18
  • 3篇2016
  • 2篇2015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城市群空间结构与消费潜力释放:扁平化还是中心化被引量:1
2024年
推动城市群形成合理有序的空间结构,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是释放国内消费潜力的有效手段。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建模思想,本文构建用于分析中心城市极化对城市群消费潜力影响的理论模型,选取十大城市群内170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对城市群中心城市极化程度与城市群消费潜力间的作用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城市群空间极化结构通过产业布局的横向和纵向效应促进消费潜力的释放,且中心城市存在一个最优产业结构,而无序的产业集聚不利于整体需求增加;削减交易成本、促进劳动力流入作为间接影响机制,能够促使中心城市拉动城市群消费潜力;中心城市定位与城市群发展阶段也会影响消费潜力释放。中心城市的极化程度影响城市群内部分工结构与资源配置效率,进而反映在产业和劳动力需求扩张上。因此,培育城市群中心城市向超大、特大城市成长,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产品和要素的流通效率,都有助于释放城市群的消费潜力。
张古张珂涵安虎森
关键词:城市群空间结构新经济地理学
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与产业空间分布——兼论单边贸易保护与经济增长被引量:4
2018年
文章将资本所得税、要素禀赋、技术优势等变量引入自由资本模型,分析随着贸易自由度变化有关变量对产业空间分布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1)随着贸易自由度增加,有利于产业向要素禀赋丰富和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转移,且要素禀赋优势和比较优势在不同贸易自由度水平下作用强度不同,在贸易自由度比较低时大国效应更为明显,而在贸易自由度较高时,强国效应更为明显;(2)单边贸易保护政策提高了实行该政策国家的产业份额,该结论从空间角度回答了产业政策有效性之争,产业政策在中国经济腾飞过程中起到催化剂和加速器的作用;(3)为应对美国新经济政策冲击,中国应升级单边贸易保护政策,实行定向扶持政策,并锚定美国税收政策等,使中国始终保持对美政策优势。
刘军辉安虎森张古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学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经济增长
信息文明时代区域经济格局的重塑:理论机理与对策建议
2025年
信息化、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叠加效应催生了信息文明时代,不仅提升了劳动生产率,还重塑了时空关系,促使“距离暴政”向“距离死亡”转变,对空间经济活动的影响不容忽视。以此为背景,将信息化对劳动生产率、商品交易成本和知识溢出水平的影响纳入空间局部溢出模型,建立起具有信息化特征的空间经济模型,系统地剖析信息化对区域经济格局的影响。研究发现:信息化引发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强化优势地区的优势,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拉大区域发展差距;信息化引发的商品交易成本下降对区域发展差距的影响呈现“倒U型”变化趋势;信息化引发的知识溢出水平提升,可以有效地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化条件下要想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缩小区域间的数字鸿沟,在适当降低商品交易成本的同时,鼓励知识或技术在区域间的扩散。
刘军辉张古
关键词:知识溢出
“双循环”战略实施对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影响——基于斯密分工思想的分析
2024年
文章以“双循环”战略为背景,在斯密分工思想的指引下,参考新兴古典理论关于分工的研究成果,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中间投入品模型和新增长理论的人力资本模型,融入由土地要素带来的拥塞效应,构建了具有“双循环”特征的区域经济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和实证检验,分析中国区域经济格局演变的驱动力,研究了“双循环”战略实施对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影响。研究发现:(1)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发展差距将经历“快速增加—较快下降—缓慢上升”的演变过程,并且这种差距在中期虽会收敛但不会消失,在后期甚至还有拉大的风险;(2)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发展差距,与两个地区的对外交易效率和区域内部的交易效率密切相关,在分工原理作用下,这将演化出不同的区域产业结构,最终导致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距;(3)“双循环”战略的实施主要从交易效率方面影响中国的区域经济格局,因此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可从交易效率入手,借助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充分利用分工的作用来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形成是市场竞争下地域分工演化的结果,是斯密分工思想在区域经济中的体现。文章研究不仅巩固了区域经济关系分析的微观基础,还从数理和实证两方面证明了斯密分工思想的合理性,文章结论能够为“双循环”背景下空间经济问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刘军辉张古安虎森
关键词:斯密定理新经济地理学
全球创新网络嵌入、人力资本结构与企业创新绩效
2024年
技术创新模式正由传统的线性和链式形态向多元主体共享合作的网络模式转变,企业创新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为此,本文基于熊彼特创新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的建模思想,构建了用于讨论全球创新网络嵌入、人力资本结构调整与企业创新绩效提升之间微观互动机制的理论模型,并运用2011—2019年上市公司数据对此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企业嵌入全球创新网络的决策受人力资本结构的影响,二者与企业创新绩效间存在正向的循环累积效应;人力资本结构存在最优配置点,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创新绩效;地理区位、本地创新资源禀赋和企业所有制结构等外部市场环境也会影响企业的全球化进程和创新水平。研究表明,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引导企业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协同人才结构优化策略,开创科技发展新格局,不仅是新时代我国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关键举措。
张古张珂涵安虎森
关键词:人力资本结构企业创新绩效熊彼特创新理论新经济地理学
国家重点产业规划、地方政府博弈与市场分割被引量:2
2024年
国家重点产业规划是政府协调资源配置的重要“指挥棒”,但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同质化竞争可能会给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带来市场分割的威胁。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建模思想,引入博弈论的分析范式,建立了在国家重点产业规划下地方政府间策略选择的竞争模型,并对博弈假设、核心结论和机制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对国家重点产业规划的盲目追随会引发地方政府间的同质化竞争,进而可能加剧市场分割;设置“高墙”是地方政府的绝对占优策略,能否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格局与区域间技术交流及交易成本密切相关;地方保护与本地整体产能间呈现倒U形关系,持续高涨的区域壁垒不利于产能红利的释放。
张古罗聪
关键词:地方政府博弈新经济地理学
“双侧”改革背景下中国资本空间错配研究
2022年
文章计算出供需双侧对资本的需求,结合空间关联性检验,分析资本错配引起的供需不匹配和区域不平衡。结果表明:不同层面资本错配具有空间效应;产业空间集聚引发的地域邻近循环累积效应加速资本流入生产集中的核心地区、流出边缘地区,区域不平衡加剧;本地产能和生产集中的空间协同效应加剧了供需间的不匹配程度;资本空间流向与供求不匹配之间存在联动性,资本过剩区域供需缺口大于资本缺乏地区。
张古
中国发达省份内部发展差距的理论解释与对策——以山东、广东和江苏为例被引量:6
2015年
该文通过数据分析和理论模型对中国发达省份内部发展差距进行了探讨。在D-S垄断竞争一般框架下,通过引入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性服务业,研究引起区域发展差距的运行机制和内在规律,并对山东省、广东省和江苏省基尼系数进行计算,同时按产业对基尼系数的贡献进行分解,分析1996年至2013年三省内部的经济发展差异情况和变化趋势,同时根据模型结论分别提出政策性建议。
安虎森张古
关键词:基尼系数比较优势生产性服务业
分析“空间发展”的新方法——德斯米特和罗西-汉斯伯格的动态空间发展模型评述被引量:3
2015年
目前研究空间问题有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动态化扩展、分析城市规模分布、空间动态化研究等三种方法。空间动态化研究方法假设劳动力自由流动、包括土地和企业股权的多样化投资组合、创新的实现存在空间相关性以及创新扩散,使得难以处理的动态的空间发展模型变成了易于处理的空间模型,也就是这些假设造就了完全竞争的环境,在这种完全竞争环境下厂商动态的创新决策就变成静态的当期的创新决策问题,这是该方法的精妙之处。该模型发现,就业区位的重新选择在调整部门间技术创新能力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某一部门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劳动力从具有很强创新能力的产业部门转移到具有较低创新能力的产业部门。由于存在交易成本,这些劳动力主要向高水平产业部门聚集区附近的技术水平较低的产业部门转移,这就提高了那些技术水平较低且处于停滞状态的产业部门的技术创新能力。劳动力就业区位重新调整效应,最终导致整个经济系统收敛于均衡增长路径。
安虎森张古刘鹏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技术创新
数据要素赋能对人力资本升级的作用机制分析--基于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数据被引量:2
2024年
以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作为实证场域,基于2011—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基准回归分析平行趋势检验方法检验了数据要素赋能对于企业人力资本升级的促进作用并进行相关的稳健性与异质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数据赋能效果的创新激励效应和规模扩张效应两者作用机制以及对企业低技能劳动力组别、雇佣规模以及人力资本相对结构的影响进行进一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的数据要素赋能功效有力推动了企业人力资本升级与人才队伍扩张,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有力支撑了上述结论;企业层面产权性质与创新属性的不同、区域层面的地理区位与行政层级的区别导致了经营策略与资源禀赋差异,对企业人力资本升级产生了异质性影响;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畅通了企业数字化转型渠道,通过创新激励效应和规模扩张效应作用于人力资本升级进程;扩展性讨论表明,数据要素赋能也会增加部分低技能劳动力岗位,带来企业雇佣规模的扩张。因此,需要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赋能功效,推动数据要素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深度耦合,最终实现人力资本的优化升级,为培育壮大企业发展的新动能注入人才动力。
张珂涵张古赵兴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