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金梅
- 作品数:14 被引量:55H指数:5
- 供职机构:江汉大学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理学更多>>
- 互利共生原生动物瘤胃纤毛虫的单细胞测序转录组分析
- 瘤胃纤毛虫是一类主要生活在牛、羊等反刍动物瘤胃内与宿主互利共生的原生动物.由于瘤胃纤毛虫尚未实现长期的实验室纯培养,因此目前尚无任何代表物种的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报道,这极大阻碍了人们从组学水平开展瘤胃纤毛虫的分子生物学研...
- 冯金梅姜传奇宋文剑陈凯缪炜
- 某校大学生蠕形螨感染情况调查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调查大学生面部蠕形螨感染情况并探讨其感染相关因素。方法按自愿调查原则,随机抽取武汉市江汉大学1 000名住校大学生采用透明胶带粘贴过夜法和挤粘结合法进行蠕形螨检查,并自设问卷对学生个人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皮肤类型和面部疾患等相关因素调查。结果共收回977份有效标本样品和问卷,其中查出341例调查者面部有蠕形螨感染,总感染率为34.90%,且男生和女生感染率分别为36.15%和33.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27,P>0.05)。脸部不同部位间蠕形螨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同一患者存在面部不同部位间均有感染的现象。蠕形螨感染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化妆品的使用情况(χ2=0.661,P>0.05)及洗脸水温(χ2=0.728,P>0.05)对蠕形螨的感染影响不大;而皮肤类型(χ2=22.176,P<0.05)、面部疾患(χ2=53.323,P<0.05)、饮食习惯(χ2=36.811,P<0.05)、洗脸的频率(χ2=37.678,P<0.05)、洗面奶的使用情况(χ2=68.539,P<0.05)、寝室卫生(χ2=28.432,P<0.05)、洗漱用具的堆放方式(χ2=7.881,P<0.05)、与他人皮肤接触(χ2=26.967,P<0.05)和宠物的接触(χ2=16.901,P<0.05)等因素与蠕形螨感染密切相关。结论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对预防和控制蠕形螨感染有重要意义。
- 冯金梅钟云雪章聪夏敏琪陈俊锡彭海恒宋文剑
- 关键词:大学生蠕形螨面部疾患
- 显微观察中国荷斯坦牛瘤胃纤毛虫的物种多样性被引量:4
- 2022年
- 瘤胃纤毛虫是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瘤胃微生态和对宿主动物供能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本研究采集5头中国荷斯坦牛(Bos taurus)瘤胃液样品固定染色,而后通过光学显微镜计数瘤胃纤毛虫的密度和属的组成及组成比,并对其中常见属进行观察和特征描述,旨在了解中国荷斯坦牛瘤胃纤毛虫的物种多样性,为反刍动物的瘤胃内纤毛虫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资料。结果发现,中国荷斯坦牛瘤胃纤毛虫在瘤胃液中的平均密度为(3.2±3.4)×10^(8)个/L,共检出13属瘤胃纤毛虫,其中检出率最高的3个属依次为内毛属(Entodinium)、单甲属(Eremoplastron)和双毛属(Diplodinium),检出率最低的3个属依次为鞘甲属(Elytroplastron)、后毛属(Metadinium)和多甲属(Polyplastron)。内毛属是中国荷斯坦牛瘤胃液中最主要的属,其平均组成比为84.0%±10.2%,而其他属的组成比都低于5%。本研究表明,中国荷斯坦牛瘤胃液中瘤胃纤毛虫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
- 陆源鸿余杨骏姜传奇邹璟轩陈启明陈立燚苏明颜郭静颖徐勤辉袁发浒刘锴冯金梅
- 关键词:原生动物瘤胃纤毛虫物种多样性
- 吉陶单极虫(Thelohanellus kitauei)基因组minicollagen同源物的鉴定及其进化分析
- 目的:Minicollagen蛋白一直被认为是刺胞动物特有的刺丝囊壁组成蛋白。粘体动物的极囊与刺胞动物的刺丝囊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极为相似。有研究报道粘体动物软孢子虫纲Tetracapsuloides bryosalmona...
- 冯金梅熊杰宋文剑章晋勇杨亚麟姚斌周志刚缪炜
- 关键词:基因组进化
- 文献传递
- 江汉大学在校学生食源性寄生虫病知行信调查被引量:6
- 2020年
- 目的了解江汉大学在校学生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知识、行为以及信念情况,为高校开展相关知识宣传或选修课程的必要性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江汉大学在校学生,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其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知识、行为及信念情况,将调查对象按不同性别、专业、年级以及居住地进行分类后,对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卡方检验,分析不同性别、年级、居住地及专业学生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知识、行为及信念情况的差异。结果共调查1601名大学生,其中男生663人,女生938人。大学生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传染源、易感人群、主要治疗药物的知晓率分别为15.18%、14.62%和10.24%;男生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主要治疗药物的知晓率(12.82%)显著高于女生(8.42%)(c2=8.173,P<0.05),医学类专业学生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传染源(23.20%)、易感人群(21.81%)、主要治疗药物知晓率(18.56%)均显著高于其他类专业学生(c2=43.888、34.207、50.137,P均<0.05)。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为网络(63.27%),通过电视、报纸杂志、老师讲授、专业书籍及食品安全机构宣讲等渠道分别占45.47%(728人)、31.11%(498人)、20.92%(335人)和19.80%(317人)。除"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养宠物"、"在学校食堂就餐"外,其他健康行为的形成率均低于50%。"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养宠物"、"不生食菱角和荸荠"和"在学校食堂就餐"等健康行为的形成率在不同性别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5.840、24.543、11.536、4.767、11.703,P均<0.05);"不喝生水"、"切菜砧板生熟食分开"、"不养宠物"和"不生食菱角和荸荠"等健康行为的形成率在不同年级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10.308、14.491、11.586、22.293,P均<0.05);"不喝生水"和"切菜砧板生熟食分开"等健康行为的形成率在不同居住地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66.666、5.833,P均<0.05);"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切菜
- 李梦芝张格何柳蓉黄亚鑫徐航宋文剑冯金梅
- 关键词:大学生食源性寄生虫病
- EGCG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TIMP-1及α-SMA表达和肝纤维化的影响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观察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13(IL-13)、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的影响,探讨EGCG抑制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随机将小鼠分为感染组及对照组(A组)。感染组小鼠用腹部贴片法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30±5)条/只后,随机分为感染模型组(B组)、EGCG治疗高剂量[400mg/(kg·d)]组(C组)、治疗低剂量[40mg/(kg·d)]组(D组)、高剂量佐吡喹酮治疗组(E组)、低剂量佐吡喹酮治疗组(F组),溶剂+吡喹酮对照组(G组),灌胃溶剂对照组(H组),每组10只。在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后第28d,用EGCG对应灌胃治疗,1次/d,连续治疗8周。其中E、F、G组在感染后第42、43d加用吡喹酮[500mg/(kg·d)]灌胃。实验结束后处死小鼠,测算肝体指数。留取肝脏组织和血清,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IFN-γ、IL-13及TIMP-1含量,采用苏木素-伊红(HE)和Masson胶原纤维染色观察小鼠肝组织变性、虫卵肉芽肿与胶原沉积等病理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肝组织中α-SMA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小鼠肝体指数均升高,肝脏有虫卵肉芽肿形成、胶原沉积及肝纤维化,血清中IL-13、TIMP-1含量升高(P<0.05),肝细胞内α-SMA表达升高(P<0.05)。与感染模型组相比,EGCG高、低剂量治疗组及其佐吡喹酮组IL-13和TIMP-1含量及肝体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虫卵肉芽肿面积减小,胶原沉积减轻。结论 EGCG可抑制α-SMA表达及TIMP-1分泌,其抗纤维化机制与抑制肝星状细胞(HSC)活化相关,EGCG与吡喹酮伍用可增强其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作用。
- 袁发浒冯金梅刘锴胡松邱文洪张泽华Stephen Hsu宋文剑
- 关键词:EGCGTIMP-1Α-SMA
- 柯萨奇病毒A16型3C蛋白对人横纹肌肉瘤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及其机制
- 2021年
- 目的:探讨柯萨奇病毒A16型(CA16)3C蛋白对横纹肌肉瘤RD细胞凋亡的影响,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RD细胞,分为对照组(转染0.4µg空载体质粒pCMV-HA)、0.1μg pCMV-HA-3C组(转染0.1μg pCMV-HA-3C和0.3μg pCMV-HA)、0.2μg pCMV-HA-3C组(转染0.2μg pCMV-HA-3C和0.2μg pCMV-HA)、0.4μg pCMV-HA-3C组(转染0.4μg pCMV-HA-3C)和蛋白激酶B(AKT)激活剂SC79处理组(先用4 mg·L^(-1)SC79处理细胞4 h,然后转染0.2µg pCMV-HA-3C和0.2μg pCMV-HA)。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各组RD细胞中Bcl-2同源拮抗剂/杀伤剂(Bak)、Bcl-2相关的细胞死亡激动剂(Bad)和p53上调凋亡调节因子(PUMA)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RD细胞中Bad、Bak、PUMA、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裂解聚ADP核糖聚合酶(cleaved-PARP)、裂解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leaved-caspase-3)、AKT和磷酸化AKT(p-AK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0.4µg pCMV-HA-3C组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不同剂量pCMV-HA-3C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0.2µg pCMV-HA-3C组细胞中Bak、Bad和PUMA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不同剂量pCMV-HA-3C组细胞中cleaved-PARP和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SC79处理实验中,与对照组比较,0.2μg pCMV-HA-3组细胞中cleaved-PARP、cleaved-caspase-3和AKT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p-AKT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0.2μg pCMV-HA-3C组比较,SC79处理组细胞中cleaved-PARP、cleaved-caspase-3和AKT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p-AKT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CA16型3C蛋白可能通过抑制AKT信号通路诱导RD细胞凋亡。
- 史颖颖陈仕同胡波沈铎朱旷叶思玮冯金梅
- 关键词:柯萨奇病毒A16型细胞凋亡
-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体外抗日本血吸虫尾蚴作用的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观察表没食子儿茶素-3-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对日本血吸虫尾蚴的体外杀伤作用及其超微组织结构的变化,探讨EGCG预防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的效果,为进一步开展血吸虫尾蚴感染预防措施的研究提供实验数据。方法将日本血吸虫尾蚴分别置于空白对照组蒸馏水、药物处理组0.2%EGCG和1%EGCG溶液中,各处理0、30和60min,解剖镜下观察并摄像;分别选取以上3组处理30min的尾蚴进行扫描电镜观察。设置蒸馏水对照组、0.1%和1%EGCG溶液处理30min组尾蚴感染小白鼠,饲养43d后解剖小鼠,冲虫,观察感染情况。结果解剖镜下观察,蒸馏水对照组在0min和30min时尾蚴体态柔和,自由运动;60min时尾蚴虫体完整,蜷缩成团,活动停止。0.2%和1%EGCG处理组在30min时尾蚴剧烈运动,尾部急剧摆动、挛缩,体部发生变形,且1%EGCG处理组比0.2%EGCG处理组尾蚴运动更为剧烈,形态变形更明显;60min时,两组尾蚴尾部都已脱落且死亡。扫描电镜观察对照组尾蚴形态修长且虫体完整,口吸盘、头器和腹吸盘的结构正常,体部与尾部连接紧密,尾蚴体被表面光滑,体棘遍布全身,且头部和躯干部体棘的排列和棘的尖端都朝向身体后方。0.2%和1%EGCG处理30min组尾蚴体部高度收缩且皱褶不平,尾蚴口吸盘变形、肿大,腹吸盘肿胀、变窄,其中1%EGCG处理组比0.2%EGCG处理组尾蚴体部的收缩皱褶和腹吸盘变形更明显;两组EGCG处理组尾蚴体部与尾部连接松弛,尾端呈皱褶状变化,其中1%EGCG处理30min组尾蚴的尾部都已脱落,体表体棘散在分布,体棘紊乱、朝向不一,部分体棘脱落。动物感染试验显示对照组和0.1%EGCG处理组尾蚴感染小鼠的感染率均为100%,但0.1%EGCG处理组的减虫率为33.52%;1%EGCG处理组尾蚴感染小鼠的感染率为16.7%,减虫率81.87%。结论 EGCG对日本血吸虫尾蚴具有体外杀伤作用,发生的形态结构可能影响其侵袭宿主皮肤
- 冯金梅袁发浒刘锴张泽华胡松邱文洪Stephen Hsu宋文剑
- 关键词:尾蚴EGCG扫描电镜
-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体外抗日本血吸虫尾蚴作用的研究
- 目的观察表没食子儿茶素-3-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对日本血吸虫尾蚴的体外杀伤作用及其超微组织结构的变化,探讨EGCG预防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的效果,为进一步开展血吸虫尾...
- 冯金梅袁发浒徐德宋文剑
- 关键词:尾蚴EGCG扫描电镜
- 文献传递
- 阿魏酸对巨噬细胞炎性因子的表达影响被引量:1
- 2021年
- 采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THP-1源巨噬细胞建立炎症模型,评价阿魏酸(Ferulic Acid,FA)的抗炎作用。方法:在LPS激活的巨噬细胞中,添加阿魏酸进行干预;采用CCK8实验检测不同浓度阿魏酸对巨噬细胞活性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 6(Interleukin- 6, IL-6),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THP-1源巨噬细胞呈现典型的较长伪足和不规则形状;较高浓度(40ug/ml)的FA可以显著抑制细胞活性;LPS可以诱导巨噬细胞中炎性因子TNF-α,IL-6,IL-1β和IFN-γ高表达;FA可以显著降低LPS诱导的炎性因子TNF-α,IL-6,IL-1β和IFN-γ的增加。结论:阿魏酸能显著降低LPS诱导的THP-1源巨噬细胞中炎性因子的表达,进而发挥抗炎作用。
- 史颖颖冯金梅黄丽霞施璐
- 关键词:阿魏酸巨噬细胞炎性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