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雯 作品数:22 被引量:47 H指数:4 供职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文学 文化科学 哲学宗教 历史地理 更多>>
意识书写:文学中主体性的建构和解构 被引量:1 2024年 在“情感研究”与“认知研究”如火如荼的当下,“意识与文学”问题有待专门的考察。“意识”与“情感”“认知”有所交叉却也不尽相同,在包括“认知”指向的大脑信息处理能力与“情感”指向的原初身体感受及被历史现实命名的情绪体验的同时,“意识”更强调与“自我”无法分割的“觉知”过程。“觉知”过程与人的主体性构建息息相关,因此相较于“情感”或“认知”,关键词“意识”能更清晰地描述人之主体性如何生成与运作。但是停留于哲学或科学领域的意识研究始终难以克服意识的“困难问题”,即意识永远是主观的,个体第一人称视角的经验永远难以被外在于其自身的他者真正体认。文学文本为回应意识的困难问题提供了契机,将意识哲学与神经科学的视角同文学文本分析相结合,可以发现文学文本凭借叙事的灵活性,突破了第一人称主观视角的限制,予以了读者自由探索意识运作模式及其主体性塑造功能的空间。叙事语言的结构形式特征不仅能呈现意识的运作方式,更能对意识产生反作用,服务于主体性的建构或解构。文学与意识的互动为理解主体性及其背后的历史世界提供了一条别样路径,文学叙事之于回答意识问题的巨大潜力有待在未来进行更全面深入的挖掘。 郭珂濛 金雯关键词:主体性 [文学与情感专题]主持人语 2022年 神经科学家坎代尔(Eric Kandel)曾指出,考察杏仁核与脑岛间的互动关系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无意识与有意识经验如何关联”这个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终极难题。①这个问题也同样是当代人文学科中情感研究的关键问题。有意识情感是人脑对感官知觉的主观反应,将感觉转换为喜爱或恐惧等情感观念。然而,在大脑形成情感观念之前,身体往往已经做出了或迎合或逃避的反应,这也就是说,感官信息从脑岛向杏仁核传输之时会经过两条线路,一条快速简易,直接导向身体反应,一条进程稍慢,与意识相通,形成情感观念。因此,身体性情感与观念性情感形成机制不尽相同,需要用不同的术语来进行描绘。这也就是当代人文学科中的情感研究使用“情动”这个术语并将其与“情感”区分的原因。“情动”这个术语对应的英语词汇是affect,源自拉丁语中的affectus,基于马苏米等学者对德勒兹和斯宾诺莎理论的重构,“情动”成为无意识、身体性情感的代名词。 金雯关键词:神经科学家 人文学科 主持人 斯宾诺莎 杏仁核 观念性 启蒙与情感:18世纪思想与文学中的“人类科学” 被引量:4 2022年 18世纪启蒙时期应该被视为“情感时代”,此时的思想和文学对情感问题的探讨和关注史无前例。作为个体的人基本的需求是什么,由此引发何等情感,有着什么样的历史进程,个人如何与物质世界以及由他人构成的社会互动,这些问题成为启蒙思潮的焦点,成为此时形成的“人类科学”的核心。18世纪的情感观念有两个相反的侧面,情感一方面是身体将其自身波动传递给心灵(用18世纪的术语来说是“灵魂”soul或“心灵”mind)使二者协调一致的沟通桥梁,但同时也成为两者发生冲撞和冲突的重要表现。厘清启蒙情感观念的两个侧面有助于深入阐释西方现代性的起源和内在悖论,也有益于人们考察自身的处境,以“现代性”这个遍布全球但呈现出巨大差异性的文化形态为背景,提出当代人精神世界和共同生活构建的原创方案。 金雯关键词:启蒙 情感 跨学科研究 社会 启蒙与情感:18世纪思想与文学中的“人类科学” 2022年 18世纪晚期是欧洲范围内早期现代与现代(近代)时期的分水岭,也是感伤文化爆发的年代。假如我们固守对18世纪欧洲启蒙文化的通常理解--即启蒙代表理性的觉醒--那么对这个时期出现的浓厚的感伤氛围是无法理解的。在基督教文化中,理性是上帝赐予人的禀赋,并不觉醒于18世纪. 金雯关键词:启蒙文化 感伤 基督教 觉醒 大变局时代新文科之人文省思与学科自新——文学视角的观察 被引量:2 2022年 自2020年《新文科建设宣言》发布以来,学界围绕新文科建设展开了热烈讨论。《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亦在全国率先组织研讨,聚焦“大变局下的新文科”,邀请人文学科专家从各自领域探讨新文科建设的理念与实践,已形成历史学、哲学相关讨论成果。新文科之“新”不仅是“新/旧”之新,更是“创新/自新”之“新”。 陈平原 张福贵 朱寿桐 张福贵 朱寿桐 彭青龙 吴俊 文贵良 金雯 彭青龙关键词:文科建设 人文学科 文学视角 历史学 在类比的绳索上舞蹈:比较文学中的平行、流通和体系 被引量:4 2021年 本文旨在提出一种新的描绘比较文学方法论历史的路径。它从“类比”的概念史入手,进而分析平行研究的两种常见模式--同时比较和错时比较的学理依据,并指出平行研究难以避免的思维困境。文章指出,翻译流通研究不仅改造了传统的影响研究,更是对平行研究所使用的类比思维的改造和推进;而平行研究与翻译流通研究相结合,就从一元体系的想象中挣脱出来,催生了对世界文学体系的重新构建。 金雯16至18世纪世界史书写与“比较思维”的兴起 被引量:2 2023年 16至18世纪是世界史书写兴起的时代,欧洲各方人士汲取新大陆及其他非欧洲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知识,勾勒不同民族的发展历程,并对其做出比较和勾连。早期世界史写作不仅是19世纪现代种系发生学和人类学的前奏,也是“比较文学”诞生的前提条件。16世纪晚期到17世纪,基督教视域下的人类同源论将欧洲以外的“异教”民族纳入《圣经》叙事。随后,法国的贝尔尼埃、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尝试从自然环境和制度传承的角度解释不同社会的起源和演变,强调民族间差异。与此同时,还有一股“反启蒙”思潮,在认可各民族基本共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文化观念的雏形。正是在16至18世纪这一时期,西方思想家的世界史写作从基督教一元论转向了对民族性格同异关系更为哲学性的思考,孕育了现代“比较思维”,凸显了西方现代性的世界性起源。 金雯关键词:比较文学 比较思维 世界史 民族学 全球化语境中的启蒙现代性——18世纪欧洲的东方形象与乌托邦小说的发展 2024年 发源于16世纪的乌托邦小说在18世纪发生了重要转型,欧洲作家纷纷开始想象在东西方文化杂糅基础上形成的理想社会,推动了西方现代性的缔造。乌托邦小说的转型与此时欧洲建构起来的东方形象紧密相关。16至18世纪,东方宗教和哲学思想初步传入欧洲,在东西方关系呈现拉锯状态的背景下,西方人对东方毁誉参半,构建了复合的东方形象。启蒙时期的欧洲作家在想象理想化虚拟社会的时候经常指涉东方宗教中的物质起源思想、东方国家政治制度特点等文化特征,使其与西方思想并置并发生对话关系,即以乌托邦小说为载体探索西方文化在与东方文化的深度接触中实现现代转型的条件和可能性。其中一个重要案例是1710年出版于海牙用法语写成的《雅克·马瑟的航行与历险》,这部作品鲜明地体现了18世纪乌托邦小说的发展,揭示了东方思想在西方现代性建构中的作用。 金雯关键词:乌托邦小说 东方主义 启蒙运动 关于《为刻而书》书评与回应的引言 2020年 这组文章包括康奈尔大学亚洲学系助理教授孙修暎英文著作Writing for Print:Publishing and the Making of Textual Author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中文译名为《为刻而书:晚期中华帝国的出版与文本权威的制造》,哈佛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的三篇中文书评及作者的回应。回应用英文撰写,现已翻译成中文。 金雯关键词:助理教授 书评 中文译名 中华帝国 情感是什么? 被引量:21 2020年 本文旨在梳理早期现代以来的西方情感观念,围绕情感是否能与认知整合这个问题勾勒出两种对于情感的认识和定义。首先考察从笛卡尔到当代神经科学中的"基本情感"论这条脉络,这条思想支流可以称之为情感"直观论",总体上认为情感可以不依靠概念中介而直接进入意识,由此凸显认知与情感的相通性,以及主体的自洽和完整性。其次,从17、18世纪情感理论中找到与直观论不同的一条线索,这条线索经由19世纪末期的精神分析理论一直通向解构主义情感理论,认为情感与情感概念之间有很多层中介,情感难以被清晰认知。这条脉络可以称之为情感的"符号论",它告诉我们,情感并不为主体所拥有,深刻动摇了启蒙时期建立的人的主体性。 金雯关键词:情感 情动 西方文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