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丰
- 作品数:11 被引量:39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科学院战略重点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烃源岩支链烷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1
- 2017年
-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6口井烃源岩岩芯样品饱和烃的GC/MS分析,系统论述了烃源岩中支链烷烃的鉴定方法和依据,检测到碳数分布范围为C_(15)~C_(21)的中等链长的支链烷烃,主要包括2-甲基(异构)、3-甲基(反异构)、高位取代单甲基支链烷烃、双甲基支链烷烃和无环类异戊二烯烷烃;其中异构烷烃和反异构烷烃碳数分布范围较广且短、中、长链都有分布。结合研究区的沉积特征及其他有机地球化学指标,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中等链长的单甲基支链烷烃来源于一些特殊细菌和藻类,其中蓝细菌为最可能直接输入母质;其次一些异养细菌对原始沉积物的改造也是中等链长支链烷烃富集的重要原因之一;长链的2-甲基异构和3-甲基反异构烷烃可能与热催化重排有很大的关系。
- 王成王万春王建丰樊海龙
-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烃源岩
- 逆式回声测量仪在全球海洋中应用及前景展望被引量:2
- 2020年
- 系统总结了逆式回声测量仪(IES)的发展历史,重点介绍了其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情况,并阐述了CPIES(集成流速和压力传感器的IES)在我国吕宋海峡周边布放的意义及对未来应用的展望。结果表明采取不同的排列方式布放的IES阵列所获取的数据通过结合地转经验模态GEM(gravest empirical mode)以及最优插值方法能够获得观测海区的温度、盐度和流场的三维空间分布特征。基于CPIES的应用,可深入地研究多尺度的海洋动力过程,如内波、内潮和中尺度涡等,对后续大洋环流理论发展、中尺度涡产生和消亡机理、海洋中不同尺度能量串级等具有重要意义。
- 任强于非于非王建丰南峰陈子飞
- 关键词:大洋海洋动力
- 纳米压痕技术在页岩力学性质表征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7
- 2022年
- 近年来,随着力学测试技术的不断发展,微观材料科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的纳米压痕技术被引入到页岩研究领域,成为测试页岩表面微观力学性质的重要手段。从微观视角去研究页岩的力学性能已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之一。为此,梳理了页岩样品的制备方法和压痕试验制度对测试结果的影响,详细论述了纳米压痕技术在页岩中微观力学和蠕变性能表征方面的应用现状,对其应用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对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研究结果表明:①纳米压痕技术可以精确表征页岩整体以及基质组成相的力学性能;②通过研究保载阶段的位移-时间曲线可以获得页岩微观尺度的蠕变特征,深入理解微观下页岩蠕变变形机制;③测试流体/页岩相互作用下力学性能的演变特征,可以为实际页岩水力压裂或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提供基础的实验数据。该技术实现了对页岩更精细化的观测,有助于从根本上认识页岩的力学行为,为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更可靠的理论依据。
- 王建丰王建丰柳宇柯熊永强
- 关键词:纳米压痕技术储层压裂页岩
- 2007年春季南黄海中层冷水特征及成因
- 2022年
- 本文根据2007年南黄海的CTD调查资料,分析了南黄海中层冷水的10个示性特征及其分布特征,指出2007年春季中层冷水主要出现于35°N以北的海域,核心区主要位于50 m等深线附近,中心深度位于25~40 m,宽度约为100 km,厚度为10~25 m,跃变强度为0.04~0.14℃/m。对比分析冬季与夏季温度、盐度及实测海流资料,南黄海春季出现的中层冷水主要是黄海暖流、沿岸冷水以及春季表层升温等过程的综合作用结果。
- 刁新源王建丰王建丰王建丰魏传杰
- 关键词:南黄海
-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和浅水区古近系文昌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对比被引量:3
- 2022年
- 珠江口盆地油气资源丰富,是我国海上油气勘探的热点区。古近系文昌组是盆内重要的烃源岩层之一,但对其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还不够透彻,尤其是白云深水区文昌组烃源岩,因其埋藏深,岩心样品缺乏,目前研究大多基于易受钻井泥浆污染的岩屑样品,因而导致对其地球化学特征认识有限。因此,采用催化加氢热解技术从珠江口盆地深水区(主要来自珠二坳陷)和浅水区(主要来自珠一坳陷)文昌组的烃源岩干酪根结构中释放出键合烃,应用键合烃中生物标志化合物和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精细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珠江口盆地文昌组烃源岩可划分为3种类型,包括中深湖相(WC-Ⅰ)、浅湖相(WC-Ⅱ)和藻类勃发的中深湖相(WC-Ⅲ)。中深湖相烃源岩(WC-Ⅰ)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具有低C_(30)4-甲基甾烷(4-Me/C_(29)<0.2)和双杜松烷含量,较轻的正构烷烃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33‰~-31‰)特征;浅湖相烃源岩(WC-Ⅱ)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表现为极低C_(30)4-甲基甾烷含量(4-Me/C_(29)均值为0.06),低至高丰度的双杜松烷(T/C_(30)H均值为1.04),较重的正构烷烃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30‰~-27‰)特征;藻类勃发的中深湖相烃源岩(WC-Ⅲ)具有高C_(30)4-甲基甾烷含量(4-Me/C_(29)=0.66),重的正构烷烃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25‰~-23‰)特征。其中深水区和浅水区文昌组烃源岩均发育中深湖相(WC-Ⅰ)和浅湖相(WC-Ⅱ),除此之外,浅水区文昌组还发育藻类勃发的中深湖相烃源岩(WC-Ⅲ),而深水区尚未发现该类型烃源岩。通过对比珠江口盆地不同区域文昌组烃源岩键合烃的地球化学特征,发现浅水区文昌组中深湖相烃源岩可分为两种类型,为正确认识珠江口盆地不同区域文昌组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对该区域进行油源对比。
- 袁丽平蒋文敏李芸李芸张琳张琳熊永强
- 关键词:碳同位素文昌组珠江口盆地
- 刘家峡水库表层沉积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8
- 2018年
- 采用多元统计的方法对刘家峡水库表层沉积物中25种微量元素的含量、相关性、来源及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Sr、Zn、Zr和Ba的含量平均值超过了170μg/g,Cd、Mo和Tl的含量平均值都在1μg/g以下,其它元素含量平均值则在2. 01~104. 34μg/g。元素Cu、V、Co、Cr、Ni、Rb、Li、Cd、Be、Pb、Sc、As、Ga、Nb、Sn、Cs、Tl、Th和Al2O3等存在较为明显的相关性,且它们分布规律基本相似。因子分析表明,水库中微量元素分为3个主要来源,第一组分的元素分布受控于矿物岩石的自然风化剥蚀,其贡献率为63. 20%;第二组分的Zr和Ba主要受河流沉积物中元素的迁移和转化的影响,其贡献率为12. 51%;第三组分的Sr则主要受控于生物成因,其贡献率为9. 76%。另外,研究区重金属元素中,Zn和As含量远超过了全球页岩平均值,值得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 王建丰雷天柱雷天柱张生银陈文磊陈文磊
- 关键词:微量元素表层沉积物刘家峡水库
- 台湾暖流变化特征及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13
- 2020年
- 台湾暖流携带高温高盐的大洋水体入侵到东海陆架区,其向岸分支可入侵到长江口外,对我国近海温、盐与环流产生重要影响。前人针对台湾暖流上游区域开展了大量研究,对其来源、温盐特征及入侵机制取得重要研究成果,而对台湾暖流下游,即向岸分支流轴及前锋的变化认识模糊。台湾暖流向岸分支入侵流轴及前锋的变化可能对长江口海域低氧和藻华等生态灾害的发生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开展台湾暖流向岸分支路径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物理和生态学意义。通过分析积累的温、盐数据和潜标长时间观测,我们初步发现,台湾暖流向岸分支存在季节尺度和天气尺度的变化,流轴存在摆动,前锋的北界也存在变化,但对其详细特征和变化机制尚不清楚,需要通过进一步调查和研究予以阐明。
- 王建丰王建丰于非
- 关键词:台湾暖流
- 深海锚系潜标ADCP数据处理的质量控制研究被引量:3
- 2021年
- 基于2017年4月至2018年8月西太平洋深海潜标观测数据,本文开展了锚系式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数据处理的质量控制研究工作。本文总结了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重点解决了ADCP在流速观测中普遍存在的条带状异常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质量控制常用的良好率与姿态(横摇、纵摇)并不能有效去除异常数据。本文进一步通过流速误差与相关幅值对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发现可以有效地去除条带状的异常数据,显著地提高了数据质量水平。因此,该工作对开展海流的结构特征、变异规律和动力机制等研究工作有重要的意义。
- 陈子飞任强南峰南峰徐安琪王建丰
- 关键词:ADCP数据处理
- 南海西北部半日内潮参量次谐频不稳定生成的近惯性波研究被引量:1
- 2022年
- 为了研究非临界纬度上参量次谐频不稳定(parametric subharmonic instability, PSI)过程生成的近惯性波(near-inertial wave, NIW),本文基于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的准实时传输深海潜标资料,对内波速度谱、近惯性流速和动能、D_(2)-f(半日频减惯性频)流速和动能、半日内潮流速和动能以及混合的时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平板模型与双相干谱分析表明,南海西北部陆坡区上层海洋出现的非风生近惯性波是由半日内潮PSI过程生成的,同时也会生成D_(2)-f内波。在发生显著PSI过程的深度上,生成的近惯性能量与全日内潮能量相当,生成的D_(2)-f能量与半日内潮能量相当,表明PSI过程生成的近惯性波和D_(2)-f内波是相当重要的。细尺度参数化方法结果显示PSI过程期间混合出现明显增强,但其增加的大小是中度的。
- 陈子飞任强胡贺岗陈永华王蓓于非南峰南峰唐瑛
- 关键词:南海西北部
- 蒙脱石有机复合体超压下残留烃特征研究
- 2017年
- 为研究有机质类型对页岩油中轻烃和重烃数量及轻重烃选择性分异的影响,利用人工合成的赖氨酸-蒙脱石和壳聚糖-蒙脱石复合体,通过压力机对其柴油饱和样进行超压下排烃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超压下,以赖氨酸为代表的Ⅰ型有机质和以壳聚糖为代表的Ⅲ型有机质的介入,可能不利于蒙脱石对正构烷烃的残留。在深层,赖氨酸-蒙脱石复合体残留油品质较差,多重烃化合物,但有机质含量低于7%时利于轻烃的保存;壳聚糖-蒙脱石复合体残留油品质相对较好,多轻烃化合物,且有机质含量越低越好;在有机质含量低于7%时,Ⅰ型有机质的蒙脱石粘土页岩较Ⅲ型有机质的蒙脱石粘土页岩储集更多的页岩油,但有机质含量高时,它们储集页岩油的能力相当。这一结果可对页岩油的资源评价提供理论指导。
- 王建丰雷天柱雷天柱蔡进功王成王成
- 关键词:轻烃页岩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