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虹霞

作品数:14 被引量:63H指数:5
供职机构:天津市泰达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自身免疫
  • 5篇自身免疫性
  • 5篇免疫性
  • 5篇抗原
  • 4篇细胞
  • 4篇抗原呈递
  • 3篇自身免疫性肝...
  • 3篇免疫性肝病
  • 3篇巨噬细胞
  • 3篇肝病
  • 3篇KUPFFE...
  • 2篇血功能
  • 2篇早期肠内营养
  • 2篇凝血
  • 2篇凝血功能
  • 2篇疗效
  • 2篇疗效观察
  • 2篇慢性
  • 2篇肝功
  • 2篇肝功能

机构

  • 13篇天津市泰达医...
  • 5篇天津医科大学
  • 3篇天津医科大学...

作者

  • 14篇李虹霞
  • 4篇王庆军
  • 3篇郭丽萍
  • 2篇周璐
  • 2篇刘静华
  • 2篇徐杰
  • 2篇牛海艳
  • 1篇王一旻
  • 1篇王邦茂
  • 1篇杨蜜蜜
  • 1篇张洁
  • 1篇张君

传媒

  • 3篇中国城乡企业...
  • 2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实用心脑肺血...
  • 1篇中国处方药
  • 1篇医学信息
  • 1篇武警后勤学院...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3篇2017
  • 5篇2016
  • 1篇2014
  • 3篇2013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8月我科76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早期胃肠减压,并在入院48h后停用胃肠减压,开始经胃管肠内营养;观察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早期(入院24h内)肠内营养。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蛋白、血红蛋白、氮平衡、免疫球蛋白(IgG、IgM)、7d脱机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清蛋白、血红蛋白、氮平衡、免疫球蛋白、7d脱机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患者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改善营养状况,提高脱机成功率。
刘伏山李虹霞
关键词:肠道营养
间充质干细胞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2020年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与患者免疫失调具有密切关系。目前临床对于炎症性肠病治疗主要原则为消除活动性炎症以及改善免疫功能紊乱,比如氨基水杨酸制剂、免疫抑制剂以及糖皮质激素等均是临床治疗常用药物。间充质干细胞为具有自我复制以及多方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对于组织修复以及免疫调节等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目前在心肌梗死以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治疗中应用较为广泛。近些年很多专家将间充质干细胞应用于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将这些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炎症性肠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夏敏敏刘静华李虹霞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炎症性肠病
肝脏巨噬细胞及其在慢性肝损伤作用的研究
2016年
肝脏巨噬细胞在慢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位置。肝脏巨噬细胞的抗原呈递功能缺陷,导致机体不能及时将抗原信号呈递给吞噬细胞,清除能力下降,最终导致免疫机制损伤,造成肝细胞炎性坏死。肝脏巨噬细胞具有异质性,可分为"具有促炎性作用的"M1巨噬细胞和"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M2型巨噬细胞,在肝脏出现损伤时可相互转化,肝脏巨噬细胞细胞最基本的功能是平衡持续不断的免疫刺激及产生免疫耐受。肝脏巨噬细胞表面表达抗原呈递分子,具有抗原呈递功能。本文重点介绍CD40、CD80、HLA-DR等抗原呈递分子在慢性肝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李虹霞刘伏山王庆军牛海艳
关键词:巨噬细胞抗原呈递慢性肝损伤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西医治疗被引量:8
2022年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该病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出现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的胃癌前病变,严重时可发展为胃癌,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无特效治疗方法,病情容易反复。目前,临床采用西医、中医,以及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可一定程度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阻断、逆转胃黏膜萎缩和肠上皮生化。本文以下对西医、中医以及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诊治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李虹霞刘伏山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系统疾病胃癌癌前病变
奥沙拉嗪联合氢化可的松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
2013年
目的奥沙拉嗪和氢化可的松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常用药物,本文目的是研究使用奥沙拉嗪或联合应用氢化可的松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方法选择我院消化科4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奥沙拉嗪口服治疗,剂量为1 g,2次/d;观察组为口服奥沙拉嗪,剂量为1 g,2次/d,联合氢化可的松100 mg保留灌肠,1次/d,疗程为4周,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奥沙拉嗪联合氢化可的松灌肠治疗4周后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沙拉嗪联合氢化可的松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更佳。
李虹霞刘伏山
关键词:奥沙拉嗪溃疡性结肠炎
复方甘草酸苷对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肝脏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及机制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对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肝脏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选择AIH患者30例,分离并培养肝脏单核巨噬细胞,取培养2天的细胞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加入终浓度为1 mg/m L的甘草酸苷,对照组加入等量缓冲液,处理30 min。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吞噬能力,计算吞噬率及吞噬指数;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提呈分子CD80、CD40、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表达。结果观察组细胞吞噬率为(49.80±1.36)%、吞噬指数为80.36±4.70,对照组分别为(26.38±3.25)%、32.38±1.79,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观察组细胞表面CD40、CD80、HLA-DR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68±0.031、0.768±0.031、0.937±0.062,对照组分别为0.452±0.023、0.452±0.023、0.548±0.032,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复方甘草酸苷可提高AIH患者肝脏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加单核巨噬细胞抗原呈递能力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李虹霞杨蜜蜜刘伏山刘静华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肝炎复方甘草酸苷单核巨噬细胞细胞吞噬人类白细胞抗原DR
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和钙离子水平与肺癌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及病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具体病因尚未完全明确。近期很多研究表明,维生素D可以通过维持体内的钙环境稳定而产生诸多生理学效应,除此之外,还具有调节细胞增殖、分化的功能,对肿瘤的预防及治疗有一定作用。
刘伏山李虹霞王一旻徐杰
关键词:钙离子浓度非肿瘤患者高钙血症双抗体夹心法相关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肝脏巨噬细胞极化分型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初步探讨并揭示自身免疫性肝炎(AIH)肝组织巨噬细胞的功能表型。研究结果发现,AIH患者肝组织CD68+细胞绝对数显著高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慢性乙型肝炎(CHB)(P均〈0.05),其与ALT及IgG水平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00、0.700(P=0.285,P=0.188);AIH、CHB患者肝组织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阳性细胞绝对数以及TNFα、iNOS、IL-1β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NAFLD患者(P均〈0.05);NAFLD患者肝组织CD206+细胞绝对数显著高于AIH、CHB患者(P均〈0.05),CD206相对表达量高于AIH、CHB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IH患者炎症反应及肝损伤过程中巨噬细胞活化且似以M1促炎表型为主。
郭丽萍周璐李虹霞张洁王邦茂
关键词:巨噬细胞
蛇毒血凝酶注射液在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被引量:25
2016年
目的:观察蛇毒血凝酶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方法: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48例,分成观察组89例和对照组59例。观察组使用蛇毒血凝酶注射液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对照组采用单药奥美拉唑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凝血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1.0%,对照组为78.0%(P<0.05);两组治疗前后凝血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小板、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蛇毒血凝酶注射液在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具有良好效果,且对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
刘伏山李虹霞王庆军牛海艳徐杰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凝血功能
CD40、HLA-DR在自身免疫性肝病Kupffer细胞的表达变化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研究自身免疫性肝病Kupffer细胞抗原呈递分子的表达变化。方法按照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诊断标准进行分组,脂肪肝作为对照组。入选患者的肝穿石蜡切片进行CD40、HLA-DR免疫组化染色,随机选取10个显微镜高倍视野(×400倍),观察染色情况,并统计CD40+、HLA-DR+细胞数目。结果 CD40在自身免疫性肝病组的阳性细胞数低于对照组。CD40免疫组化阳性产物呈棕褐色或棕黄色颗粒状着色,主要位于细胞膜,少部分位于细胞质。分别计算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脂肪肝3组肝穿标本中的CD40阳性的kupffer细胞数绝对值,结果显示:3组间CD40阳性的kupffer细胞的计数绝对值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P<0.05)。AIH与PB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428,P>0.05);AIH与脂肪肝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P<0.05)。免疫组化中,HLA-DR在自身免疫性肝病组的阳性细胞数低于对照组,HLA-DR免疫组化染色阳性产物呈棕褐色颗粒,主要位于细胞膜。分别统计AIH、PBC和脂肪肝3组的HLA-DR阳性的kupffer细胞计数的绝对值,结果显示3组比较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P<0.05),AIH与脂肪肝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P<0.05)。CD40、HLA-DR结果与肝功能、凝血功能化验检查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具有相关性。结论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组的肝穿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D40及HLA-DR表达较脂肪肝组数量减少,且CD40、HLA-DR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转氨酶变化相关,提示自身免疫性肝病可能存在kupffer细胞抗原呈递功能减弱,是导致自身免疫性肝病肝损害的原因之一。
李虹霞郭丽萍张君周璐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肝病抗原呈递肝功能损害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