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震
- 作品数:57 被引量:163H指数:8
-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冷媒介与精英文学--1980年代文学生产的媒介因素考察被引量:2
- 2013年
- 1980年代文学因典型的精英文化特质在当代文学史中地位显著。考察这一时期的文学场域,期刊是重要的文学载体。作为冷媒介的文学期刊,其信息清晰度低,参与度高,对精英文学有不容忽视的形塑作用。文学期刊能动地参与、推动、制造了精英文学的盛宴,塑造了1980年代的文化风格和气质。探讨1980年代文学生产的媒介因素,进而反思文学与媒介的关系,对应对媒介化时代的文学境遇不无参照意义。
- 杨博李震
- 关键词:1980年代文学冷媒介精英文学
- 陈彦小说的知识书写及其艺术经验--《星空与半棵树》阐释一种
- 2025年
- 本文尝试从知识书写角度阐释陈彦新作《星空与半棵树》,提出小说是对特殊性知识的书写,并在人类学的地方性知识基础上,提出时间性知识和行业性知识概念,作为小说构成机理的特殊性知识。同时指出,现代性的、西方化的、科学意义上的普遍性知识,须经个人化、情景化和隐喻化书写方可进入小说写作。《星空与半棵树》的叙事结构是由多维知识书写构筑的人、猫头鹰和天文望远镜三重视界和四维空间及其相互隐喻的文内互文关系组成的;其人物性格是在不同知识规约及其相互关系中生成的。同时,陈彦在该作中基于戏曲行业性知识书写,进行了“破框”“穿帮”“嵌入”三种元叙事实验。在不可虚构的知识与可虚构的小说之间,陈彦以真实而精准的特殊性知识书写,建立了写作的诚信,并为小说写作提供了独特的艺术经验。
- 李震
- 关键词:地方性知识元叙事
- 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新高度与新指针
- 2016年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强调,"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这一论断,不仅对正在新闻一线的媒体从业人员提出了新要求,也对高等院校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高度和新指针。
- 李震
- 关键词:新闻传播人才新闻舆论工作媒体从业人员媒体竞争
- 爱与死之间的蜿蜒与激荡——作为心理小说的《多湾》被引量:2
- 2017年
- 当我准备动用文字来讨论周碹璞的长篇小说《多湾》的时候,我再一次意识到,所谓文艺批评的确不是对一部作品作出简单的肯定性判断,或者否定性判断,而是这部作品已经展示的可阐释的意义空间所激发的一种学术言说的冲动,以及由此引发的批评家与作家、与读者构成的三方对话。《多湾》之所以能够引发我进入学术言说的冲动,是因为它展示了相当丰富的意义空间。
- 李震
- 关键词:心理小说长篇小说文艺批评肯定性
- 关于《带灯》及贾平凹小说的几个问题被引量:4
- 2013年
- 《带灯》出版有半年了,捧者有之,诛者亦有之,但大多不得要领。对于贾平凹这样一个具有近40年写作经验的作家,简单地肯定或者简单地否定都属轻狂之举。近40年来,贾平凹从散文、中短篇到十部长篇,始终没有停歇,而且每一部作品都试图找到新的体验方式和叙事方式,因此,
- 李震
- 关键词:贾平凹小说写作经验叙事方式散文长篇
- 纪实之维与隐喻之光——论陈彦小说《装台》的艺术经验被引量:9
- 2016年
- 陈彦的长篇小说《装台》将纪实与隐喻两种相反的叙事策略融为一体,以极端的纪实写法,建构了一个庞大的隐喻空间。这一空间首先是由"装"与"台"两个意象构成的"装台"与"表演"的人生隐喻链。同时,装台人刁顺子,被书写成了一个民族精神的隐喻。而断腿狗"好了"与唱"好了歌"的跛腿道人之间的互为隐喻,则让《装台》与《红楼梦》构成了互文关系,从而巧妙地将一条断腿狗,变成了阴阳两隔、世道沧桑、万事皆空的隐喻,既大大延伸了小说的隐喻空间,又使小说的精神触角延伸到了某种宗教的高处。
- 李震
- 关键词:隐喻
- 论20世纪中国乡村小说的基本传统被引量:18
- 2005年
- 乡村是2 0世纪中国文化裂变的阵痛中心,也是2 0世纪汉语文学最重要的话语资源,因此乡村小说便成为2 0世纪汉语文学中成就最高的领域。站在今天的认识高度,从作家的主体立场、审美视角、叙事策略,及其在现代性建构中的意义等角度进行考察,2 0世纪乡村小说呈现出三种基本传统:从鲁迅到韩少功是以知识分子立场、文化批判形成的启蒙传统;从废名、沈从文、孙犁到汪曾祺、贾平凹是以知识分子立场、人性审美形成的诗化传统;从赵树理、柳青到高晓声、路遥是以农民立场、现实视角形成的“史诗”传统。这三种传统,在90年代出现的乡村小说《白鹿原》中实现了全面整合与超越。《白鹿原》由此获得了将中国乡村小说推向成熟的文学史意义。
- 李震
- 关键词:《白鹿原》叙事策略文学传统
- 文学史视域中的《山花》现象与延川作家群被引量:1
- 2018年
- 《山花》是"文革"后期的1972年在陕北延川创办的文学小报。它聚拢了一群回乡知青和北京知青,孕育了路遥、曹谷溪、史铁生、梅绍静、陶正等一大批"文革"后的重要作家、诗人。它与同时期河北的白洋淀诗群构成了两个最具代表性的知青文学据点,但却出自完全不同的文化血脉和知识谱系,也走上了不同的文学道路。目前各家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对白洋淀诗群有着大篇幅的论述,而对《山花》及延川作家群却只字未提。本文就此提出质疑,并试图在当代文学史的视域中来分析、认识《山花》现象及延川作家群的文学史意义。
- 李震
- 关键词:白洋淀诗群当代文学史
- 西部本土作家群的崛起、超越与启示被引量:2
- 2024年
- 21世纪以来崛起的西部本土作家群,已呈现出对1980年代西部文学整体超越的趋势。与思潮意义上的1980年代西部文学中,以外来者为主的上一代西部作家,主要将西部作为“他者”和支点,展开社会历史反思和自我救赎的书写相比较,21世纪以来崛起的西部本土作家,才真正将西部变成了文学书写的主体,开启了对西部多民族地区现代化、对西部文化精神和自然生态的书写,并力求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西部图景,进而尝试以主体性神话叙事,建构西部文学的现代性。这些探索不仅创造了西部文学,乃至中国当代文学的新高度,而且以西部的特异性对文学写作构成了种种启示。
- 李震
- 关键词:西部文学
- 分众传播·参与互动:网生代受众审美需求下电影创作新变与方向选择
- 2024年
- 网生代受众是主导、推动电影发展的主体力量,其不仅对电影艺术的创作逻辑、美学表达等提出了新期待,也引领了电影创作新走向。在“受众为王”语境下,电影创作需要明确网生代受众的审美偏好、观影习惯,通过完善受众互动参与,了解网生代受众反馈意见,为受众推荐个性化、充满想象力的电影作品,从而在与互联网文化生态互补与有机互动中,不断提升电影艺术的影响力。本文通过对网生代的定义进行解读,结合网生代受众的审美需求、审美选择等内容,探索契合网生代受众审美需求的电影艺术创作思路。
- 李震韦思捷
- 关键词:分众传播参与互动受众审美电影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