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红
- 作品数:22 被引量:61H指数:5
- 供职机构: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基于CT影像特征构建鉴别胃神经鞘瘤与胃间质瘤的列线图模型
- 2024年
- 目的探讨基于CT影像特征构建术前鉴别诊断胃神经鞘瘤(GS)与胃间质瘤(GST)(长径2~5 cm)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23年4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和2017年6月至2022年9月广东省人民医院49例GS患者和240例GST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鉴别GS与GST的独立因素。采用R4.3.1软件构建鉴别GS和GST的列线图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鉴别GS与GST的效能;通过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和临床应用价值。结果GS患者和GST患者有临床症状率、钙化率、溃疡率、肿瘤血管率、长短径比值和动脉期与平扫CT值差值(CTV A-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S患者女性比例、发生于胃中下部率、混合或腔外型生长率、肿瘤相关淋巴结率、明显强化率、静脉期与平扫CT值差值(CTV P-N)、延迟期与平扫CT值差值(CTV D-N)、静脉期与动脉期CT值差值(CTV P-A)和延迟期与静脉期CT值差值(CTV D-P)明显高于GST患者[75.51%(37/49)比58.33%(140/240)、85.71%(42/49)比54.17%(130/240)、75.51%(37/49)比45.00%(108/240)、44.90%(22/49)比5.42%(13/240)、51.02%(25/49)比27.08%(65/240)、32.0(26.0,43.5)HU比29.0(22.0,37.7)HU、(44.59±13.46)HU比(32.94±12.47)HU、20.0(11.5,25.0)HU比10.0(5.0,17.0)HU和9.0(6.0,12.0)HU比4.0(-2.7,7.0)HU],年龄、形态不规则率、囊变率和不均匀强化率明显低于GST患者[(58.12±12.59)岁比(62.05±11.22)岁、16.33%(8/49)比38.33%(92/240)、18.37%(9/49)比51.25%(123/240)和34.69%(17/49)比56.25%(135/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部位、囊变、肿瘤相关淋巴结、CTV P-A和CTV D-P是鉴别GS与GST的独立影响因素(OR=3.599、0.201、19.031、1.124和1.160,95%CI 1.184~10.938、0.070~0.578、6.159~58.809、1.066~1.185和1.094~1.231,P<0.05或<0.01)。基于部位、囊变、肿瘤相关淋巴结、CTV P-A和CTV D-P构建鉴别GS
- 赵鲁平陆浩然王玉红徐景景孙占国陈月芹翁泽灿毛森
- 关键词:神经鞘瘤胃肠道间质肿瘤列线图
- 基于MRA的单侧永存三叉动脉患者发生近心段基底动脉发育不全的影响因素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单侧永存三叉动脉(PTA)患者发生近心段基底动脉发育不全(BAH)的影响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21年1月—2023年12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行颅脑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的单侧Weon 1~4型PTA患者176例,其中男65例、女111例,年龄6~84(57.5±12.9)岁。患者均接受颅脑三维时间飞跃法MAR扫描,MRA图像使用容积重现、最大密度投影等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观察指标:(1)PTA Salas分型和Weon分型情况;(2)测量PTA起始处及其汇入基底动脉处的直径、汇入点近心段和远心段基底动脉的直径,以及PTA汇入基底动脉处至小脑上动脉间的距离;(3)按照近心段基底动脉直径,将患者分为无BAH(non-BAH)组(近心段基底动脉直径≥2 mm)和BAH组(近心段基底动脉直径<2 mm),单因素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Weon分型、Salas分型、侧别,以及影像学参数远心段基底动脉直径、PTA汇入基底动脉处直径、PTA起始处直径、PTA汇入基底动脉处至小脑上动脉距离,对P<0.05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TA患者发生近心段BAH的影响因素;(4)采用logistic拟合曲线观察PTA汇入基底动脉处直径与BAH的关系。结果:176例PTA患者中,Salas分型外侧型157例、内侧型19例,Weon分型1型113例、2型14例、3型30例、4型19例。BAH组(83例)与non-BAH组(93例)患者性别、年龄、侧别、Salas分型、PTA起始处直径、PTA汇入基底动脉处至小脑上动脉距离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BAH组的PTA汇入基底动脉处直径为(2.9±0.6)mm,大于non-BAH组的(2.5±0.6)mm;远心段基底动脉直径为(3.1±0.6)mm,小于non-BAH组的(3.4±0.5)mm;non-BAH组Weon分型1型65例、2型2例、3型16例、4型10例,BAH组Weon分型1型48例、2型12例、3型14例、4型9例: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03、18.71,χ^(2)=9.35,P值均<0.0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PTA汇入基底动脉处直径、远
- 王玉红胡哲赵鲁平孔维惠刘乔璐于昊刘晓龙陈月芹
- 关键词:血管畸形永存三叉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
- 前上纵隔支气管囊肿CT误诊2例被引量:3
- 2011年
- 病例1:患者女,66岁,因"胸痛10余天"就诊。胸部CT:前上纵隔14cm×5cm×7cm形态不规则囊性病变,边界清楚,囊壁光整,囊内密度均匀,CT值约13HU,增强扫描无强化(图1、2)。CT诊断:胸腺囊肿可能性大。术中见前上纵隔不规则囊性包块,边界清楚,壁菲薄、透明,囊内为清亮透明液体。
- 孙占国陈月芹黄书然王玉红王皆欢
- 关键词:支气管囊肿
- 颅骨胆脂瘤的CT表现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颅骨胆脂瘤的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骨胆脂瘤的CT表现。结果病变均为单发,14例起源于板障,1例发生于颅缝间。CT平扫均表现为颅骨局限性膨胀性骨质破坏,边缘可见硬化边,7例突破颅骨内外板,边缘呈火山口样改变。11例密度不均匀,其中6例病灶内存在斑点状钙化,1例以脂肪密度为主,2例以水样密度为主,2例以等密度为主;4例病变密度均匀。2例行增强扫描,均表现为轻度强化。多平面重组(MPR)、VR图像可立体直观显示骨质破坏的形态及程度。结论颅骨胆脂瘤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结合后处理技术可提高诊断正确率。
- 陈月芹王林省张丽红贾存玮孙占国王皆欢曹冠杰王玉红孔维惠
- 关键词:颅骨胆脂瘤
- 双源CT在心率过速、心律不齐患者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
- 多排螺旋CT应用于心脏冠状动脉检查已近10年,心率过速引起的运动伪影曾是影响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主要因素,随着更高多排螺旋CT应用于临床,心率过速已不是首要的问题。患者心律不齐引起采集数据的相位不一致所产生的阶梯状伪影(s...
- 孙新海史志涛陈月芹张谷青李慧王玉红
- 关键词:冠状动脉成像心律不齐
- 文献传递
- 基于术前MRI图像构建影像组学与深度学习的机器学习模型预测胶质瘤IDH-1基因表达的研究被引量:2
- 2024年
- 目的探讨基于术前核磁共振成像(MRI)T_(2)抑脂序列预测胶质瘤异柠檬酸脱氢酶(IDH)-1基因表达情况的价值。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16年1月—2023年2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124例胶质瘤患者。使用ITK-SNAP软件勾画感兴趣区域(ROI),使用Pyradiomics包实现影像组学特征的提取,使用经过预训练的ResNet50深度学习模型提取深度学习特征。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模型进行特征筛选。最后进行10折交叉验证来评估模型效能。将传统影像组学、深度迁移学习以及融合模型基于支持向量机(SVM)、K近邻(KNN)以及随机森林(RF)三种机器学习模型分别建模。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基于影像组学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SVM、KNN以及RF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99、0.628、0.616。基于深度迁移学习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SVM、KNN以及RF的AUC分别为0.853、0.753、0.807。基于融合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SVM、KNN以及RF的AUC分别为0.868、0.818、0.787。结论基于常规MRI序列中的T_(2)WI抑脂序列的SVM融合模型对预测胶质瘤IDH-1基因表达情况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
- 胡哲王玉红刘晓龙于昊王皆欢刘德国王唯伟陈月芹
- 关键词:胶质瘤磁共振成像
- 新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对隐匿性冠心病的诊断价值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探讨新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冠状动脉成像(MSCTA)对隐匿性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无明显症状的冠心病患者行MSCTA检查后,其中32例于两周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对其表现与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和CAG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MSCTA与CAG有较好的一致性,MSCTA对隐匿性冠心病诊断准确率与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有统计学意义(P <0. 01),其准确率为93. 1%,敏感性为91. 8%,特异性为93. 9%,阳性预测值为90. 3%,阴性预测值为94. 9%。结论新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冠状动脉成像可为隐匿性冠心病的早发现和早治疗提供一种无创性、快速便捷的影像检查方法。
- 张谷青王玉红陈月芹
-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前瞻性心电门控隐匿性冠心病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
- 内听道重复畸形的MSCT表现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分析内听道重复畸形(DIAC)的MSCT表现,并探讨MSCT对该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001年至2012年间5例(6耳)DIAC患者的CT表现,利用原始数据行内听道斜矢状位、斜冠状位,容积再现(VR)和仿真内镜(VE)重组。结果 MSCT显示6耳内听道被骨性间隔分为双管状,上部骨管与面神经管相连,下部骨管与前庭和耳蜗相连;其中3耳骨性间隔不完整;4耳可显示蜗神经管狭窄,4耳合并前庭及外侧半规管发育不良,其中2例同时合并小耳廓畸形,1例合并小耳廓畸形、外耳道闭锁及听小骨发育不良。6耳斜冠状位和斜矢状位图像可清晰显示其双管结构及骨性分隔,VR图像可全面立体显示4耳骨性间隔及双管结构,VE可清晰显示共同内听道内口2耳内骨性分隔。结论 MSCT可清晰显示DIAC的内听道被骨性间隔分为双管状及伴发畸形,可确诊该病,结合多平面重组、VR和VE技术可立体直观显示其特征,并可减少漏诊率。
- 王林省张丽红陈月芹孙占国王皆欢王玉红李慧
- 关键词:内听道畸形
- 冠状动脉斑块程度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斑块程度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将2013年2月至2014年8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冠状动脉CT检查的688例资料完整的患者按照斑块严重程度分为正常组(228例)、轻度斑块组(113例)、中度斑块组(101例)、重度斑块组(78例)、再血管化组(115例)。对患者血生化参数、颈动脉及心脏超声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轻度斑块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校正肾小球过滤率显著低于正常组,Framingham评分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中度斑块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校正肾小球过滤显著低于轻度斑块组和正常组,校正肾小球过滤率、颈动脉内膜厚度、Framingham评分显著高于轻度斑块组和正常组,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重度斑块组高密度脂蛋白显著低于中度斑块组、轻度斑块组和正常组,校正肾小球过滤率显著低于轻度斑块组和正常组,总胆固醇显著高于正常组,同型半胱氨酸、Framingham评分、颈动脉内膜厚度、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高于轻度斑块组和正常组(P<0.05)。再血化管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低于重度斑块组、中度斑块组、轻度斑块组、正常组,校正肾小球过滤显著低于轻度斑块组、正常组,同型半胱氨酸、Framingham评分显著高于中度斑块组、轻度斑块组、正常组,颈动脉内膜厚度、低密度脂蛋白显著高于重度斑块组、中度斑块组、轻度斑块组、正常组,总胆固醇显著高于轻度斑块组、正常组(P<0.05)。高血压、心脏病、高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Framingham评分、颈动脉内膜厚度、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为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的危险因素。结论肌酐、Framingham积分、颈动脉内膜厚度、同型半胱氨酸等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 王彦辉陈月芹孙占国王皆欢王玉红史志涛
- 关键词:冠心病冠状动脉斑块
- 双源CT在心律失常患者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探讨双源CT在心律失常患者的冠状动脉成像扫描技术及图像后处理中的应用。方法:452例怀疑冠心病的患者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心律失常患者70例,其中增强扫描过程中平均心率〉100次/min的患者共56例,房性早搏(atrial premature beat)6例,室性早搏(ventricular oremature beat)5例,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3例。双源CT自动重建最佳收缩期(beat diast)、最佳舒张期(beat syst)图像,若图像欠佳者编辑心电图,然后重建图像.把增强扫描图像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T)重建、曲面(CPR)重建。将图像质量分为3级,以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推荐的解剖分段方法为标准评价冠状动脉各个节段的图像质量。结果:70例心律失常患者经过心电图编辑后冠状动脉重建的最佳时相均为收缩期。共评价561个节段冠状动脉,其中图像质量1级者占87.9%(493/561),图像质量2级者占7.5%(42/561),图像质量3级者占4.6%(26/561)。结论:双源CT用于心律失常患者的冠状动脉成像可获得满意的冠状动脉各节段图像。
- 孙新海史志涛陈月芹张谷青李慧王玉红
- 关键词:冠状动脉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