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锡章

作品数:27 被引量:102H指数:6
供职机构:大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8篇血栓
  • 18篇血栓形成
  • 18篇静脉
  • 18篇静脉血
  • 18篇静脉血栓
  • 18篇静脉血栓形成
  • 17篇深静脉
  • 17篇深静脉血栓
  • 14篇深静脉血栓形...
  • 12篇创伤
  • 8篇创伤性
  • 7篇肢体
  • 6篇肢体深静脉血...
  • 5篇动物
  • 5篇基因
  • 5篇基因芯片
  • 4篇肢体深静脉血...
  • 4篇骨折
  • 3篇动物模型
  • 3篇炎症

机构

  • 26篇昆明医学院第...
  • 1篇大理学院
  • 1篇昆明医科大学

作者

  • 27篇唐锡章
  • 26篇赵智
  • 26篇张春强
  • 23篇周兆文
  • 23篇赵学凌
  • 16篇黄河
  • 16篇贾代良
  • 15篇王兵
  • 13篇李世和
  • 12篇赵宏斌
  • 11篇殷亮
  • 9篇何飞
  • 9篇胡敏
  • 8篇梁红锁
  • 6篇郑宏宇
  • 3篇吴雪梅
  • 3篇李文
  • 2篇王建伟
  • 2篇莫建文
  • 1篇朱晓松

传媒

  • 9篇中国临床康复
  • 4篇生物医学工程...
  • 2篇昆明医学院学...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云南医药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大理学院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08
  • 9篇2007
  • 6篇2006
  • 10篇2005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兔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
本发明是一种兔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模型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骨科髓内钉打拨器改装自制的可定量击打装置,模拟与骨科临床相似的创伤过程,造成兔单侧下肢近端不同程度的损伤,创建出一种具有骨科临床特点的肢体深静脉血栓动物模型...
赵学凌李文黄河王兵赵宏斌何飞王建伟吴雪梅张春强贾代良赵智唐锡章周兆文李世和
构建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动物模型及其应用评价被引量:10
2005年
目的:建立创伤后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动物模型,评估其应用价值。方法:实验于2004-10/12在昆明医学院外科总实验室进行。8~10个月龄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抽取6兔,进行预实验,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观测左下肢伸直位、屈髋屈膝位时股静脉的血流速度和血管内径,将20只兔用创伤后肢体深静脉血栓造模装置进行创伤无骨折造模。造模后3h随机抽取6只兔对击打部位拍摄X射线片和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观察左下肢有无骨折及股静脉受损。第7天随机抽取6只兔行左下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大体及光镜观察股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进行各项指标检测时,每次随机抽取6只兔(可重复使用),进入结果分析6只。①造模后兔左下肢X射线片结果:未显示骨折。②兔左下肢大体观察结果:可见大部分股静脉发生血栓。③兔左下肢光镜观察结果:股静脉血栓发生率为80%。④兔左下肢股静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造模后3h,6只兔均未显示股静脉受损;造模后第7天5只可见股静脉血栓形成,1只无血栓形成。⑤高频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观测结果:左下肢屈髋屈膝位血流速度显著慢于伸直位时犤(0.0229±0.0107),(0.0637±0.0152)cm3/s,P<0.05犦;左下肢屈髋屈膝位血管内径也显著小于伸直位时犤(0.10±0.04),(0.16±0.04)cm,P<0.01犦。结论: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动物模型经过随机抽样检测结果表明,能成功模拟出具有骨科临床特点的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理变化过程,装置简单,操作简便,创伤能量易于量化,而且血栓发生率稳定。
何飞胡敏王兵赵宏斌张春强赵智贾代良唐锡章周兆文赵学凌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
经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椎骨折脱位
目的探讨经后路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治疗新严重胸椎骨折脱位的效果。方法 18例患者受伤距手术时间6h-9d,平均3d,骨折范围 T2-T10,呈跳跃性损伤3例。其中累及3个椎体2例,2 个椎体3例,单个椎体13例。骨折脱位1...
黄河张春强殷亮赵智周兆文唐锡章贾代良
关键词:骨折脱位
磁共振血管成像评估兔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与金标准的一致性
2005年
目的:通过与金标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成像比较,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对兔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03在昆明医学院外科总论实验室完成。新西兰大白兔6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2只。采用自制击打装置,建立兔骨折和创伤模型。骨折固定组兔造模后骨折,创伤固定组兔造模后不骨折,单纯固定组兔不造模,3组均行石膏外固定。于处理后7d各组兔分别用磁共振血管成像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兔左股静脉血栓进行检测,并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3组6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磁共振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测:第7天骨折固定组和创伤固定组各2只血栓阳性,单纯固定组未发生。②组织学观察:骨折固定组和创伤固定组第7天均可见股静脉血栓形成,单纯固定组均未见血栓形成。结论:磁共振血管造影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方面有较好的一致性、准确性和可靠性,磁共振血管造影可作为临床检测深静脉血栓的另一种检查手段。
王兵贾代良胡敏赵宏斌梁红锁张春强赵智唐锡章周兆文郑宏宇赵学凌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
伸直位和屈髋屈膝位对兔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影响的比较被引量:9
2005年
目的:术后患肢的固定可削弱肌肉泵的作用,造成静脉血流缓滞,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通过对兔下肢行伸直位和屈髋屈膝位固定探讨其对兔股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03在昆明医学院外科总论实验室和第一附属医院超声科完成。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60只,体质量(3.0±0.2)kg,雌雄不限。先行预实验,随机抽取12只,行耳缘静脉麻醉后人工固定兔左下肢伸直位与屈髋屈膝位(模拟石膏外固定),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观测,结果显示兔左下肢屈髋屈膝位可以引起血流速度减慢,血管内径变小,血流量降低。再将6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两组,①固定组(n=30),行左下肢于屈髋屈膝位石膏外固定。②空白对照组(n=30),不作任何处理。于固定后5,7,9d两组动物行组织学观察,各时相点动物均为10只。主要观察:①高频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观测兔左下肢伸直位和屈髋屈膝位股静脉的血流速度和血管内径。②组织学观察两组兔左股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纳入60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固定为左下肢伸直位兔左股静脉的血流量为(0.064±0.015)cm3/s,左下肢固定为屈髋屈膝位时左股静脉血流量为(0.023±0.010)cm3/s,屈髋屈膝位较伸直位时血流速度减慢,血管内径变小,血流量降低(t=8.106,P<0.01)。②固定组5,7,9d左股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20%,30%和10%;空白对照组均为0。固定组血栓发生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兔下肢在屈髋屈膝位时血流速度减慢,血管内径变小,血流量较伸直位时明显降低,更容易导致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
王兵梁红锁赵宏斌张春强贾代良胡敏唐锡章赵智周兆文赵学凌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
全自动血凝仪对兔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的监测和评估
2005年
目的:应用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兔凝血指标变化情况,为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监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3-11/2004-11在昆明医学院外科总实验室进行。新西兰大白兔12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30只。骨折组(造模后骨折)、创伤组(造模后创伤,不骨折)和固定组(不造模)均行左侧屈髋屈膝位石膏固定;对照组不造模,不固定。各组均于处理后第5,7,9天分别用全自动血凝仪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纤维蛋白酶原和凝血酶时间变化。结果:骨折组30只兔中死亡5只,进入结果分析115只。除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外,各时间点各项指标骨折组和创伤组无明显差别(P>0.05),固定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别(P>0.05)。①各组凝血酶原时间比较:第9天骨折组和创伤组均较固定组和对照组降低[(10.58±0.65,11.83±0.28,12.35±0.23,12.18±0.38)s,(P<0.05)]。②各组国际标准化比值比较:第9天骨折组和创伤组均较固定组和对照组降低[(0.82±0.17,0.85±0.06,1.01±0.02,1.00±0.03,(P<0.05)]。③各组纤维蛋白酶原比较:第9天骨折组和创伤组均较固定组和对照组升高[(2.51±0.23),(2.52±0.17),(1.62±0.15),(1.57±0.33)g/L,(P<0.05))。④各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较:第9天骨折组明显低于创伤组[(21.78±1.86,25.00±2.58)s,P<0.05],均较固定组和对照组降低[(27.10±2.33,27.00±2.79)s,(P<0.05)]。结论:全自动血凝仪能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凝血功能监测提供较准确、客观和稳定的凝血指标,在本实验中反映了创伤与固定等因素与血凝状态及血栓之间的关系。
胡敏王兵赵宏斌张春强赵智周兆文唐锡章贾代良梁红锁郑宏宇赵学凌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
经全臂丛手术入路单切口完整切除颈肩胸部巨大肿瘤
2006年
目的探讨经全臂丛手术入路单切口完整切除颈肩胸部巨大肿瘤的可行性。方法对采用全臂丛入路单切口完整切除的6例颈肩胸部巨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术后CT或MRI检查显示肿瘤完整切除。1例因术中牵拉损伤腋神经致肩关节功能障碍,术后半年恢复;其余5例未出现手术并发症,脊柱形态和肩、上肢功能正常。平均随访42个月,1例术后60个月因脑梗死死亡,其余病例无复发。结论经全臂丛手术入路单切口可完整切除颈肩胸部巨大肿瘤。
胡敏洪志鹏王兵赵宏斌张春强郑宏宇梁红锁贾代良唐锡章周兆文赵智赵学凌李世和
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中TNF-α、IL-1β、IL-6和IL-10的变化和作用被引量:28
2007年
目的探讨创伤后炎症因子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变化和作用.方法采用血管钳夹+固定制动的方式建立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动物模型,根据观察时间和/或血栓存在状态将实验动物分为7组,分别获取血清标本,进行TNF-α、IL-1β、IL-6和IL-10ELISA测定;分别切取股静脉血管测定血栓质量并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中伴随急性炎症向慢性炎症转变的过程;血清中TNF-α、IL-1β、IL-6和IL-10在不同时相点、不同的血栓存在状态表达水平不同;血栓质量与TNF-α、IL-1β、IL-6和IL-10之间无相关性(P>0.05),但血栓质量与IL-1β/IL-10的比值存在正相关(Pearson系数=0.87,P=0.01<0.05).结论创伤后炎症反应与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监测IL-1β/IL-10的比值可以推测创伤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和预后.
张春强黄河唐锡章赵智赵学凌李世和
关键词:创伤深静脉血栓形成炎症炎症因子
兔创伤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组织学特征被引量:11
2005年
目的:通过建立兔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动物模型,探讨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血细胞变化及炎症反应的关系,为肢体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预防和康复干预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10在昆明医学院外科总教研室完成。随机将新西兰大白兔分为骨折固定组、创伤固定组、无创伤固定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各30只。用不同能量击打兔左下肢近端外侧,建立兔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动物模型,造模后第5,7,9天抽取兔耳缘静脉血1mL,用全自动血球计数仪检测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结果:骨折固定组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均低于其余3组(P<0.01),白细胞高于其余3组(P<0.01);骨折固定组、创伤固定组中性粒细胞高于无创伤固定组、空白对照组(P<0.05);骨折固定组、创伤固定组股静脉血栓发生率高于无创伤固定组和空白对照组(P<0.01)。结论:兔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动物模型中,应用全自动血球计数仪能准确、快速对血细胞进行检查;兔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血细胞变化有关;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可观察到炎症反应。
吴雪梅周兆文胡敏王兵张春强贾代良赵智唐锡章赵学凌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疾病模型血细胞血细胞计数
创伤后兔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在已有的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osis,DVT)动物模型的基础上,探索创伤后兔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实验于2004-03/11在昆明医学院外总教研室进行。8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骨折、创伤、固定和空白4组,造模前用高频彩色超声机观测左下肢伸直位和屈髋屈膝位时股静脉血流速度和血管内径变化,造模后第7天分别行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测血栓、静脉内皮和内膜变化,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①DVT发生率骨折组为78,95%与创伤组80.00%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与固定组(30.00%)和空白组(0)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固定组与空白组DVT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光镜与电镜检查显示骨折组、创伤组静脉内皮和内膜受损程度较固定组严重,固定组又较空白组严重;血栓栓塞部位均可见炎性细胞浸润。③彩超显示左下肢伸直位时血流量为(0.0637±0.0152)cm3/s,屈髋屈膝位时为(0.0229±0.0107)cm3/s;左下肢伸直位时血管内径为(0.16±0.04)cm,屈髋屈膝位时血管内径为(0.10±0.04)cm,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④Logistic回归OR创伤=6.000。结论:创伤、固定和体位在兔创伤性肢体DVT的发生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创伤因素尤为关键;炎症与DVT有一定关系,但这?
胡敏赵宏斌王兵张春强梁红锁郑宏宇贾代良唐锡章周兆文赵智赵学凌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体位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