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珂
- 作品数:28 被引量:809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更多>>
-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 文学与人类学:跨学科理论与方法对话被引量:3
- 2019年
- 2019年5月9日,四川大学文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组织了年度跨学科工作坊,以圆桌对话方式展开讨论,聚焦"文学与人类学:跨学科理论与方法"议题。出席对话的有王明珂、徐新建、李菲、梁昭、张意、李裴、邱硕、完德加、王苑媛、赵靓、卢婷。本文根据现场录音整理,并经各位发言人审阅。
- 王明珂徐新建李菲梁昭
- 关键词:人类学历史学家现实关怀
- 李绍明先生的羌族研究被引量:5
- 2009年
- 李绍明先生的羌族史研究不只是羌族研究?也是中国民族史重要的一章。这个研究与书写传统可溯及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列传》与范晔《后汉书.西羌传》?以及清末民初章太炎的"中夏之族"和刘师培的"中国民族"概念下的羌族史书写。李先生早年曾参与少数民族社会大调查?他的研究范围是整个川康边境的彝、羌、藏等民族?并参考语言、考古学的新发现?因此他参与完成的《羌族史》成为近现代最经典的中国民族史著作之一。
- 王明珂
- 关键词:羌族中国民族藏彝走廊
- 在文本与情境之间: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反思被引量:10
- 2015年
- 文本记述着历史上某个时期之人群认为值得记述的内容,它们也常遵循着人们的某种规范来被记录进而形成文类。与这些文本相关的,是现实中的人群围绕某种情境加以构建与策略性改编的同时也被认为是合理与相信的历史。《华夏边缘》、《羌在汉藏之间》、《游牧者的抉择》即是在文本与情境之间找到某种对应,同时体察文本与情境背后人群的书写意图抑或潜在的情境。历史人类学正是此种策略下对人类社会的再认识,是在文本与情境之间寻找对应。
- 王明珂
- 关键词:历史人类学
- 饮食文化与族群边界——关于饮食人类学的对话被引量:43
- 2005年
- 以饮食与文化、食物与边界等方面,探讨了人类、饮食、文化的关联性,分析了饮食文化的层次性、多样性和丰富性。以饮食与文化、食物与边界等方面,探讨了人类、饮食、文化的关联性,分析了饮食文化的层次性、多样性和丰富性。
- 徐新建王明珂王秋桂徐杰舜彭兆荣邓启耀
- 关键词:饮食文化多样性丰富性
- 反思历史与关怀现实的学者--历史学家王明珂专访被引量:3
- 2008年
- 王明珂教授以其深厚的历史学功底和丰富的民族志田野经验,对西南少数民族,尤其是川西北羌族作了多年的考察和研究。近年来他的史学和人类学的互证方法,社会记忆、结构性叙事、表征、文类、社会场景和历史心性等方面的独到的研究,渐为中国史学界和人类学界所熟知。王明珂教授在访谈中,回顾了他在哈佛大学的受教经历,对典范史学的概念和方法的存疑,以及他在岷江上游的考察和史语所的工作经历,并且从其著述经历中阐释了他的史学和人类学跨学科的研究取向,这对目前中国历史人类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张原曾穷石覃慧宁赵书彬王明珂
- 关键词:学术回顾跨学科研究历史人类学
- 学跨科际﹑思贯今古的李亦園先生
- 2018年
- 通过自1999年以来与李亦園先生的几次学术往来接触事例,说明李亦園先生的学术特质﹑襟怀,以及他对学术界的巨大贡献。认为李亦園先生不仅对人类学及一般社会科学的国际研究学界十分熟稔,对于国际汉学之状况与动态也有相当认识,兼具卓越的协调沟通能力和开阔胸襟;李亦園先生并不以狭隘的专业来衡量学术,更特别注重贴近生活的主题,这是值得强调学术血统及追求最新理论发展的学者们深思的一种学术特质。李亦園先生在推动海峡两岸学术界交往交流方面更是起到了桥梁作用。因此,在纪念李亦園先生对于学术研究与学术交流的贡献之际,希望大家在缅怀斯人之余,能够以其学术精神深思人类学或更广泛的人文学术能为社会所做的贡献。
- 王明珂
- 关键词:学术精神人类学
- 人类学的中国话语--第六届人类学高级论坛圆桌会议纪实被引量:3
- 2008年
- 就"人类学的中国话语"主题,学者们各抒己见,认为中国人类学要有自己对于田野材料的理论提升即"话语权",就必须做好研究,进行系统的学科建设,以及跨学科整合。
- 徐新建王铭铭周大鸣徐杰舜朱炳祥王明珂赵旭东张建世叶舒宪兰林友孙振玉柏桦
- 关键词:人类学中国话语文本
- 中国民族与民族史被引量:8
- 2016年
- 什么样的"历史"造成包含56个民族之中国与中国人?什么样的"历史"让当前中国各民族认识自己的民族与国家认同,并以此民族与国家为荣?以上这两种"历史",前者似乎指的是真实的过去;后者则是指为了当前的民族荣盛与团结,而必须创造与强调的"历史"。事实上还有第三种,与未来有关的"历史"。人们为自身的记忆所塑造,一个人的社会身份认同与相关社会行动,受其知识与记忆影响。那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
- 王明珂
- 关键词:国家认同人类生态国族历史过程文化表征
- 田野、文本与历史记忆——以滇西为例被引量:22
- 2017年
- "文本"产生于特定的"情境"之中,承载着某时代社会情境下人们的历史记忆,并因社会结构而遵照某种规范来记录而形成文类(文本结构)。因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皆田野。任何能被观察、解读的社会文化表征都是文本,我们能透过这些文本表相来分析情境本相。滇西,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元的民族交流与融合,产生非常特殊且多元的历史记忆。借助以往羌、藏族地区田野经验,在解读滇西文本时,呈现各种历史心性下的历史叙述,分析相关的历史社会情境,以及个人在其间的情感、意图与作为,即可提出一种反思性研究路径。
- 王明珂
- 关键词:历史记忆文本田野滇西
- 反思性研究与当代中国民族认同被引量:30
- 2008年
- 文化与文化身份认同是时代社会产物。在特定的时代社会背景下,社会成员或其菁英与统治阶层,透过行为实践而创造"文化"及各种"文化身份认同",以维持社会秩序与区分。因此当中国人已非"夷戎蛮狄"环绕下的"华夏",国家"公民"亦非皇朝天子统治下的"百姓",我们对于中国历史、文化亦当有一种新理解。此新理解非后现代学术下的"解构"可达成;后现代学术忽略结构、延续与传承,并以"近代"割裂历史,在现实层面也造成不同文化体间的冲突。因此,应进行一种反思性研究,透过此研究建立的中国历史与文化知识,可深化吾人对中国之"过去"与"现在"的了解,也促进西方对中国的了解,并让中国文化身份认同具有现代性。
- 王明珂
- 关键词:中华民族民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