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代智

作品数:198 被引量:545H指数:13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经济管理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2篇期刊文章
  • 80篇会议论文
  • 14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8篇医药卫生
  • 7篇生物学
  • 2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98篇细胞
  • 66篇烧伤
  • 27篇小鼠
  • 26篇创面
  • 25篇烫伤
  • 25篇巨噬细胞
  • 23篇伤患者
  • 23篇烧伤患者
  • 17篇严重烫伤
  • 16篇角质
  • 16篇角质形成
  • 15篇严重烧伤
  • 15篇角质形成细胞
  • 14篇蛋白
  • 14篇免疫
  • 14篇耐药
  • 13篇真皮
  • 12篇人角质形成细...
  • 12篇微粒皮
  • 11篇愈合

机构

  • 19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8篇第三军医大学
  • 3篇重庆市涪陵中...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贝尔法斯特女...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成都军区昆明...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遵义医学院附...
  • 1篇解放军42医...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阿伯丁大学
  • 1篇四川省医学科...

作者

  • 198篇彭代智
  • 99篇周新
  • 89篇刘敬
  • 37篇黄文华
  • 30篇王勇
  • 26篇董征学
  • 25篇王丽华
  • 25篇刘小玲
  • 24篇郑必祥
  • 24篇吴军
  • 22篇黎鳌
  • 22篇何斌
  • 20篇舒文婷
  • 18篇罗高兴
  • 18篇林恒
  • 17篇周灵
  • 16篇左海斌
  • 15篇黄跃生
  • 13篇陈博
  • 13篇严泉

传媒

  • 31篇中华烧伤杂志
  • 21篇第三军医大学...
  • 7篇中华医学会烧...
  • 6篇第十届全国烧...
  • 6篇2013年全...
  • 5篇免疫学杂志
  • 5篇中国临床康复
  • 5篇现代生物医学...
  • 5篇第八届全国创...
  • 5篇第八届全国烧...
  • 4篇医药导报
  • 4篇第八届全国创...
  • 3篇中华外科杂志
  • 3篇中华实验外科...
  • 3篇中华整形烧伤...
  • 3篇中华损伤与修...
  • 3篇第八届西南五...
  • 3篇全国烧伤创面...
  • 3篇中华医学会第...
  • 2篇中国免疫学杂...

年份

  • 1篇2017
  • 4篇2016
  • 5篇2015
  • 4篇2014
  • 19篇2013
  • 20篇2012
  • 18篇2011
  • 12篇2010
  • 18篇2009
  • 3篇2008
  • 18篇2007
  • 10篇2006
  • 11篇2005
  • 11篇2004
  • 5篇2003
  • 2篇2002
  • 8篇2001
  • 4篇2000
  • 5篇1999
  • 2篇1998
19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烧伤病人血清微量元素和转运蛋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对15例严重烧伤病人(烧伤面积≥30%)血清锌、铜、铁及其转运蛋白的同步动态观察发现,烧伤后血清微量元素和转运蛋白均显著降低,锌、铜和铁分别于伤后1周、3周左右恢复正常,而白蛋白、铜蓝蛋白和转铁蛋白的降低持续较久。烧伤后...
彭代智汪仕良黎鳌
关键词:微量元素病人血清
自异体微粒皮混合移植的优化比例研究被引量:19
2006年
目的观察不同比例自异体微粒皮混合移植后创面愈合的效果。方法以雄性 Wistar大鼠为供体,在雌性SD大鼠背部建立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 10只:(1)异体皮组,移植面积扩张比为10:3的异体微粒皮。(2)自体皮组,移植面积扩张比为10:1 的自体微粒皮。(3)混合1组,自异体微粒皮移植面积扩张比各为10:1。(4)混合2组,自异体微粒皮移植面积扩张比分别为10:1和10:3。于移植术后2、3、4周对各组大鼠创面进行外观和组织学观察,数码相机照相后运用图像分析软件测定创面愈合率和创面收缩率,并进行各组间的比较。结果 (1)异体皮组大鼠创面随着排斥反应发生,除创缘有新生表皮向内爬行外均为肉芽创面;自体皮组阅微粒皮数量偏少,术后2周仍有部分为肉芽创面;两个混合移植组术后2周创面基本上皮化。(2)移植后各组创面真皮内有不同程度的血管扩张和单个核细胞浸润,在异体皮组和混合2组中更加明显, 自体皮组及混合1、2组大鼠创面的表皮层明显增厚。(3)异体皮组移植后2-4周,随着排斥反应的发生,其创面愈合率明显下降。移植后3周,自体皮组创面愈合率为(55±26)%,明显低于混合1、2 组的(88±6)%和(76±10)%(P<0.05或0.01)。(4)移植后3周,混合2组创面收缩率为(69± 7)%,高于异体皮组[(58±11)%],其余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当比例的自异体微粒皮混合移植,可以促进创面愈合;当两者移植面积扩张比均为10:1时,具有较好的促创面愈合效果。
林恒彭代智严泉董征学岳海岭李芳周新刘敬
关键词:创面愈合
严重烫伤后补体活化的动态变化及对巨噬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3
2000年
目的 观察严重烫伤后血浆补体趋化活性的动态变化及其对巨噬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 ,以进一步了解它们在伤后免疫紊乱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小鼠 18%TBSAⅢ度烫伤模型 ,分为正常对照组、去补体对照组、各时相烫伤组及去补体烫伤组 ,检测各组血浆的趋化活性 ,以各组血浆培养腹腔巨噬细胞 (PMф)并检测其一氧化氮 (NO)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产量。  结果 烫伤后血浆中补体的趋化活性在伤后 30min迅速增高 ,6h达到高峰 ,2 4h开始下降 ;烫伤组血浆使PMф产生更多的NO和TNFα。 结论 烫伤后补体迅速活化并激活巨噬细胞 。
胡远兵彭代智黄文华黎鳌周新
关键词:严重烫伤血浆免疫紊乱小鼠
基因修饰角质形成细胞及角质形成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2008年
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s,KC)是构成皮肤表皮的主要细胞,其中的角质形成干细胞(keratinoeyte stem cell,KSC)在表皮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对KC尤其是KSC特性的深入了解,其分离培养技术的日益成熟,各种基因修饰方法的不断改进,越来越多的目的基因被用于修饰KC及KSC。目前,基因修饰的KC及KSC已被广泛用于皮肤创面修复、
罗海水彭代智
关键词:角质形成细胞基因修饰干细胞皮肤表皮CELL
严重烫伤后巨噬细胞膜蛋白GTP酶活性变化及补体对其影响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 观察严重烫伤后巨噬细胞膜蛋白GTP酶活性变化及补体对它的影响 ,探讨它在烧伤后巨噬细胞活化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小鼠 18%TBSAIII度烫伤模型 ,分为正常组、去补体对照组、各时相烫伤组以及用眼镜蛇毒素因子预先体内耗竭补体再烫伤组 ,取腹腔巨噬细胞 ,分离膜蛋白 ,以r 32p GTP为反应底物 ,通过液相闪烁计数检测其GTP酶活性。结果 腹腔巨噬细胞膜蛋白GTP酶活性在严重烫伤后 6h开始升高 ,72h仍处于高峰 ;去补体后再烫伤 ,则GTP酶活性显著低于烫伤对照组。
胡远兵彭代智黄文华
关键词:GTP酶腹腔巨噬细胞烫伤补体
慢病毒载体在人角质形成细胞基因组中的整合位点分析
目的 检测慢病毒载体(1entiviralvector)在人角质形成细胞基因组中的整合位点,初步分析慢病毒载体在表皮细胞基因组中的整合位点分布规律。方法 以本课题组前期研究中构建的慢病毒载体感染的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系为...
钱卫刘敬彭代智王丽华刘小玲李睿夫舒文婷何传果刘潇周新
一种用于组织修复的颗粒状生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用于组织修复的颗粒状生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先将脱细胞组织基质、胶原、硫酸软骨素、透明质酸、壳聚糖、聚乳酸、聚羟基乙酸、藻酸盐中任一种或至少两种组合而制备的膜片状生物材料冻干,再在设定参数下常温切割成细长条,最后切割成...
彭代智左海斌郑必祥
组织工程皮肤种子细胞的研究
组织工程皮肤是至今为止最成功的组织工程产品之一,虽然已初步应用于临床,但是还面临表皮种子细胞的选择和异体表皮种子细胞的免疫原性很强等许多难题。本文介绍了我们在表皮种子细胞的分离培养
彭代智朱崇涛罗海水王丽华何斌郑必祥周新刘敬
关键词:种子细胞组织工程皮肤
以HaCaT细胞为种子细胞构建新型人组织工程皮肤被引量:11
2007年
目的:评估以人永生化角朊细胞HaCaT为种子细胞构建新型人组织工程皮肤的可行性。方法:对HaCaT进行无血清培养(DK-SFM)及传代培养;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进行接种;利用物理化学方法,采用SD大鼠网状层真皮制备(Acelluar dermal matrix,ADM);应用MTT比色法作生长曲线观察HaCaT细胞长满真皮支架所需时间。HE染色法观察脱细胞前后真皮支架和细胞单层及初步形成的细胞多层。结果:脱细胞真皮的细胞成分消失,组织疏松,为理想的组织皮肤支架;将HaCaT细胞按2×10~5/cm^2密度接种到ADM上,细胞长满支架的时间为5天。
朱崇涛彭代智周新刘敬罗海水王丽华王勇蒋丽莉
关键词:HACAT细胞MTT组织工程皮肤
人角质形成细胞复合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三维培养的形态学观察
2009年
目的建立组织工程皮肤三维培养方法,了解人永生化KC株(HaCaT)复合异种ADM培养的组织形态学变化。方法采用改良法制备sD大鼠ADM,培养HaCaT。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HaCaT按2×10^5个/cm^2密度接种存ADM上浸没培养5d,再转为气液相培养5d。扫描电镜观察ADM及其复合HaCaT培养第1天和第5天的细胞生长情况,HE染色观察ADM及其复合HaCaT培养1、5、10d的组织学变化。结果ADM为白色,外观平整质地柔软,胶原束完整,未见细胞残留。HaCaT接种于ADM培养1d即附着并伸出伪足,5d融合成片,10d增长至3~6层并有向ADM内生长的趋势。结论SD大鼠ADM有利于HaCaT黏附及培养液渗透,可以在10d内获得复层组织工程皮肤。
朱崇涛彭代智王丽华何斌郑必祥周新罗海水王勇刘敬
关键词:真皮共同培养技术角质形成细胞形态学
共2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