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征学
- 作品数:31 被引量:68H指数:5
- 供职机构:安丘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静脉注射表皮角朊细胞在烫伤大鼠各主要器官的分布
- 2005年
- 目的:烧伤创面的修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表皮角朊细胞迁移、增殖和在相应器官的分化,通过静脉注射表皮角朊细胞,了解其在烫伤大鼠主要器官的分布情况。方法:实验于2003-03/2004-06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完成。取38只Wistar新生鼠的表皮,采用Dispase和胰蛋白酶消化法,制备出角朊细胞悬液,然后用99Tcm标记。12只Wistar大鼠麻醉后沸水烫伤背部10s,制作20%Ⅲ度烫伤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假伤)、烫伤0d、烫伤3d和烫伤7d组,分别在假伤后1h内、烫伤后1h内、3d和7d经尾静脉注射99Tcm标记的角朊细胞悬液。注射后4h,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检测大鼠主要器官(心、肝、脾、肺、肾、胸腺、皮肤或/和创面)的放射性活度,计算出各器官放射性计数角朊细胞分布的百分率。结果:4组12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对照组、烫伤0d组、烫伤3d组和烫伤7d组大鼠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检测到的放射性活度主要分布在肺脏(66.8%~77.6%),肝脏10.8%~21.5%。②烫伤7d组大鼠肾脏的放射性活度百分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加(12.2%,2.6%),皮肤或/和创面的放射性活度百分率在伤后仅略有增加(从0.64%到5.11%)。结论:经静脉注射的表皮角朊细胞主要随血循环向正常和烧伤大鼠的肺脏和肝脏迁移;烫伤后7d时角朊细胞向肾脏迁移显著增多,而向肺脏迁移有所减少。烫伤后迁移到皮肤或/和创面的角朊细胞仅略有所增多。
- 彭代智周新刘敬付国金董征学李芳李前伟
- 关键词:角蛋白
- 不同质粒导入人角质形成细胞的实验研究
- 目的:研究不同质粒导入人角质形成细胞的方法和效率.方法:将四种不同分子量的质粒采用脂质体、阳离子多聚物、电穿孔及慢病毒四种转染方法导入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系HaCaT,同时以人胚胎肾细胞系293FT为对照,荧光显微镜观察...
- 王丽华彭代智刘敬周新王勇何升东何斌郑必祥董征学
- 关键词:人角质形成细胞电穿孔法HACAT
- 神经氨酸酶预处理供体骨髓细胞诱导皮肤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
- 目的筛选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eu)预处理供体骨髓细胞(donor bone marrow cells,dBMCs)的最佳浓度,使静脉注射后的 dBMCs 靶向性分布于受体肝脏,并观察该方法联合短期应...
- 彭代智李芳周新刘敬董征学严泉林恒付国金
- 关键词:移植免疫耐受异体皮细胞诱导神经氨酸
- 微电流刺激角朊细胞增殖的体外培养模型
- 目的建立微电流对角朊细胞作用的体外模型,以便于观察微电流对角朊细胞增殖等细胞行为的影响。方法在细胞培养皿中部组建3.0 cm×1.0 cm×1.0 cm 大小的培养小室,底部用镍铬合金丝或纯铂丝分别作为电极,同时制作输出...
- 岳海岭彭代智董征学林恒李芳周新刘敬
- 关键词:细胞增殖微电流体外培养电流刺激
- 自异体微粒皮混合移植的优化比例研究被引量:19
- 2006年
- 目的观察不同比例自异体微粒皮混合移植后创面愈合的效果。方法以雄性 Wistar大鼠为供体,在雌性SD大鼠背部建立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 10只:(1)异体皮组,移植面积扩张比为10:3的异体微粒皮。(2)自体皮组,移植面积扩张比为10:1 的自体微粒皮。(3)混合1组,自异体微粒皮移植面积扩张比各为10:1。(4)混合2组,自异体微粒皮移植面积扩张比分别为10:1和10:3。于移植术后2、3、4周对各组大鼠创面进行外观和组织学观察,数码相机照相后运用图像分析软件测定创面愈合率和创面收缩率,并进行各组间的比较。结果 (1)异体皮组大鼠创面随着排斥反应发生,除创缘有新生表皮向内爬行外均为肉芽创面;自体皮组阅微粒皮数量偏少,术后2周仍有部分为肉芽创面;两个混合移植组术后2周创面基本上皮化。(2)移植后各组创面真皮内有不同程度的血管扩张和单个核细胞浸润,在异体皮组和混合2组中更加明显, 自体皮组及混合1、2组大鼠创面的表皮层明显增厚。(3)异体皮组移植后2-4周,随着排斥反应的发生,其创面愈合率明显下降。移植后3周,自体皮组创面愈合率为(55±26)%,明显低于混合1、2 组的(88±6)%和(76±10)%(P<0.05或0.01)。(4)移植后3周,混合2组创面收缩率为(69± 7)%,高于异体皮组[(58±11)%],其余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当比例的自异体微粒皮混合移植,可以促进创面愈合;当两者移植面积扩张比均为10:1时,具有较好的促创面愈合效果。
- 林恒彭代智严泉董征学岳海岭李芳周新刘敬
- 关键词:创面愈合
- CCL20-siRNA慢病毒载体构建及其感染人角质形成细胞株的初步研究
- 人CCL20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CC亚族的趋化因子,经与配体CCR6的作用直接参与了树突状细胞、T细胞的定向迁移。在皮肤组织中,CCL20主要由活化的角质形成细胞产生,可强有力地诱导CD34+细胞造血祖细胞来源的朗格罕斯细...
- 董征学
- 关键词:慢病毒载体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
- 皮肤混合移植的研究现状和前景
- 皮肤移植是外科治疗中修复皮肤缺失的主要手术方法之一。可见,及时有效地封闭创面一直是临床治疗严重烧伤患者所面临的棘手难题,探索相应的皮肤移植技术则是烧伤医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通过长
- 彭代智杨燕妮林恒伍素华周新刘敬董征学
- 关键词:烧伤患者皮肤移植
- 大鼠微粒皮移植创面中角蛋白19及整合素β1的异位表达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了解大鼠微粒皮移植后创面角蛋白19、整合素β1表达特征的变化,初步探讨微粒皮移植创面的愈合机制。方法取20只大鼠制成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分为自体皮组:创面移植占缺损皮肤表皮质量10%的自体微粒皮;混合皮组:创面混合移植自、异体微粒皮,其用量分别为缺损皮肤表皮质量的10%、40%。比较移植后2、3、4周2组大鼠创面的愈合率、收缩率,观察2、4周时角蛋白19、整合素β1的表达与分布特征。结果移植后2、3周,混合皮组大鼠创面愈合率分别为(85±5)%、(84±8)%,明显高于自体皮组的(53±10)%、(65±9)%(P<0.01)。2组创面收缩率在移植后各时相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2、4周,2组大鼠创面新生表皮的颗粒层和棘层均可见角蛋白19、整合素β1阳性细胞;此期间未见角蛋白19在基底层有所表达。移植后2周,2组创面基底层未见整合素β1阳性细胞;4周时,部分创面标本中有整合素β1阳性细胞在基底层间断出现。结论自、异体微粒皮混合移植有助于创面愈合。自体微粒皮和自、异体微粒皮混合移植创面中,均存在角蛋白19和整合素β1阳性细胞的异位表达。
- 杨燕妮彭代智伍素华周新刘敬董征学
- 关键词:皮肤移植角蛋白
- 不同质粒导入人角质形成细胞的实验研究
- 目的:研究不同质粒导入人角质形成细胞的方法和效率。方法:将四种不同分子量的质粒采用脂质体、阳离子多聚物、电穿孔及慢病毒四种转染方法导入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系HaCaT,同时以人胚胎肾细胞系293FT为对照,荧光显微镜观察...
- 王丽华彭代智刘敬周新王勇何升东何斌郑必祥董征学
- 关键词:人角质形成细胞电穿孔法HACAT
- 静脉注射角朊细胞在烫伤大鼠主要器官的分布
- 目的了解静脉注射角朊细胞在烫伤大鼠主要器官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Dispase和胰蛋白酶消化法制备新生Wistar大鼠表皮的角朊细胞悬液,然后用99Tcm标记。大鼠麻醉后沸水烫伤背部10sec制作20%Ⅲ度烫伤。实验分为对...
- 彭代智周新刘敬付国金董征学李芳李前伟
- 关键词:静脉注射放射性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