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华
- 作品数:13 被引量:32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山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山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大肠埃希菌败血症临床分析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医院内感染大肠埃希菌败血症临床特点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住院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大肠埃希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感染途径。结果 5127例次住院血液病患者中,院内感染败血症107例次,大肠埃希菌占34.58%(37例次)。均在联合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或应用免疫抑制剂后中性粒细胞减少时发生,97%患者为粒细胞缺乏。81.1%的患者可找到原发感染部位,以肛周感染最为多见(35.1%)。经治疗后7例死亡,死亡率为18.9%,死亡原因为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大肠埃希菌是血液病院内感染败血症的最常见病原体,病情严重,死亡率高,故应注意预防,化疗后尽快提高中性粒细胞计数,细菌培养及药敏未明确之前需要早期经验性治疗。
- 任志娟许晓军郭子文何慧清邱大发宋奎牛晓敏李卫华周睿卿
- 关键词:血液病医院感染大肠埃希菌败血症
-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研究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成人难治性ITP(ITP)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74例成人难治性IT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37例。对照组予以环孢素治疗,治疗组予以rhTPO+环孢素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小板计数(PLT)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3.8%高于对照组的5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7、14、21、28 d的PLT分别为(14.8±8.4)、(85.9±54.9)、(76.5±57.5)、(71.5±39.9)×10^9/L,均高于对照组的(10.7±7.6)、(23.9±16.4)、(27.0±19.8)、(40.4±27.1)×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1%(3/37),与对照组的2.7%(1/3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 TPO对成人难治性ITP有效、安全。
- 李卫华郭子文何慧清
- 关键词:RHTPO难治性ITP成人
- X射线照射对小鼠辅助性T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对小鼠辅助性T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100只BALB /c小鼠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包括健康对照组和X射线照射组(分别予2、4和6 Gy照射),每组25只.于照射前、照射后7、14、21和28 d,对小鼠一般情况进行观察,对外周血进行白细胞计数,用蛋白芯片检测血清中辅助性T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含量,并用ELISA确证细胞因子的浓度变化.结果 照射后,小鼠外周血白细胞14d降至最低,同一时间点的下降程度随照射剂量增加而增加(F=86.267,P<0.05).芯片法初筛提示,细胞因子IFN-IFTGF-β、IL-6、IL-17上调,IL-5、IL-23、TNF-α下调.ELISA检测可见,IL-17浓度随辐射剂量增高而明显增高,6 Gy组在7、14和21 d均明显高于对照(t=23.743、21.759和17.662,P<0.05);IFN-γ/IL-4浓度在2和4 Gy照射后无明显变化,6 Gy照射后在7、14、21和28 d均比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t=8.335、9.982、6.990和3.074,P<0.05),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14 d达高峰.结论 低于致死剂量的X射线照射可使小鼠血清IFN-γ 、TGF-β、IL-6、IL-17细胞因子浓度升高,呈Thl细胞偏移.
- 周睿卿何慧清郭子文牛晓敏李卫华邱大发许晓军王静
- 关键词:X射线辅助性T细胞细胞因子干扰素-Γ白介素-17
- 髓系抗原表达与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 目的:研究分析髓系抗原(MyAg)表达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1年1月~2010年12...
- 李卫华许晓军何慧清童秀珍
- 关键词:髓系抗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
- SiRNA干扰介导CXCR4基因沉默在抑制恶性淋巴瘤转移中作用及机理
- 2014年
-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RNA干扰技术抑制CXCR4基因的表达,并观察其对淋巴瘤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设计合成CXCR4特异性小干扰RNA (siRNA),并转染JURKAT细胞。通过qPCR检测CXCR4 mRNA的表达,用Transwel 小室体外细胞侵袭模型检测细胞体外侵袭能力。结果转染pRNAT-U6.2/Lenti-CXCR4-siRNA的JURKAT细胞CXCR4基因表达明显受抑制;与对照组比较,其细胞侵袭能力亦明显降低。结论应用RNA干扰靶向沉默技术,高效特异性地抑制淋巴瘤细胞CXCR4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的侵袭能力。
- 黄贵年许晓军宋奎郭子文林淑华黎伟超李卫华
- 关键词:恶性淋巴瘤SIRNACXCR4
- 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ESBLs阳性大肠埃希菌败血症2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ESBLs阳性大肠埃希菌败血症的相关危险因素与耐药情况。方法:22例急性白血病(AL)院内感染ESBLs阳性大肠埃希菌败血症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分析。结果:875例次AL患者,院内感染大肠埃希菌败血症共31例次,ESBLs阳性者22例次,占71%。95.5%患者为粒细胞缺乏,86.4%患者粒缺持续时间≥7 d。所有患者均曾使用过第三代头孢菌素。药敏结果提示ESBLs阳性大肠埃希菌株对亚胺培南敏感率最高,为100%,对阿米卡星敏感率为81.8%。治疗有效率86.4%,死亡率13.6%。结论:化疗后AL患者是ESBLs阳性大肠埃希菌感染的高危人群,可能与粒细胞缺乏和第三代头孢菌素使用有关,治疗首选碳青酶烯类,其次是阿米卡星、头孢西丁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 任志娟许晓军何慧清郭子文邱大发宋奎牛晓敏周睿卿李卫华
-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大肠埃希菌败血症超广谱Β-内酰胺酶
- 小剂量长疗程两性霉素B治疗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安全有效
- 目的:小剂量长疗程两性霉素B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接受治疗的98例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恶性血液病患者随机进入对照组和实验组,比较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对...
- 牛晓敏许晓军何慧清宋奎李卫华黎伟超
- 关键词:两性霉素B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
- 单倍体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被引量:4
- 2011年
- 背景:对于无HLA全相合同胞供者的患者,采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面临移植物抗宿主病重、移植相关死亡率高的风险,但通过不同的移植模式,将有可能获取相近的疗效。目的:观察亲缘HLA单倍体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的疗效,并与亲缘HLA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相比较。方法:45例白血病患者分为2组。单倍体组移植方式为外周血或联合骨髓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为改良白消安与环磷酰胺或加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采用环孢素A+甲氨蝶呤+霉酚酸脂;全相合组移植方式为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为BuCY,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采用环孢素A+甲氨蝶呤。结果与结论:两组均获得造血重建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单倍体及全相合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73%对52%(P>0.05);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56%对45%(P>0.05);移植相关死亡率分别为36%对17%(P>0.05);单倍体组无复发,全相合组复发2例;两组的预计3年累积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1%对60%(P>0.05)。结果提示,亲缘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总体疗效与亲缘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相似,但中重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较后者为高。
- 邱大发许晓军郭子文何慧清宋奎任志娟林淑华牛晓敏黎伟超黄贵年李卫华
- 关键词: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细胞移植白血病造血重建
- 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治疗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疗效分析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探讨分析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在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3年11月期间该院收治的90例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CHOP方案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治疗,治疗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2.22%明显高于对照组6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主要不良反应均为轻度或中度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轻度转氨酶升高和便秘等,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31.11%高于对照组28.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HOP方案单独治疗相比,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在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治疗中应用效果较好,且毒副作用不会增加,可作为一线治疗方案的首选。
- 李卫华
- 关键词:美罗华CHOP方案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临床疗效
- 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及CA 125与非霍奇金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的关系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本研究探计淋巴瘤患者外周淋巴细胞绝对计数(absolutelymphocytecount,ALC)及CAl25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其与国际预后指数(intemationalprognosticindex,IPI)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的分析127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对初诊时ALC、CAl25、IPI评分系统及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位随访23.1月(7.9—48.3月)总有效率(RR)为73.2%,完全缓解率(cR)为59.8%,总生存率(os)为55.1%。高ALC(aLc≥1.0×10VL)组和低ALC(aLc〈1.0×109/L)组R.R率为82.9%和61.4%(P=0.007),CR率为72.9%和43.9%(P=0.001),总生存率(os)为63.2%和30%(P=0.000)。高CA125组和CA125正常组RR率为40%和88.5%(P=0.000),CR率为20%和78.2%(P=0.000).总生存率为31%和75%(P=0.000)。将IpI评分0~1分和2分合并为低危组,3分、4~5分合并为高危组,统计分析显示,高危组淋巴细胞绝对计数较低危组明显降低(P=0.020),高危组CA125水平高于低危组(P=O,000)。结论ALC及CA125可与IPI评分系统一起用于评价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
- 牛晓敏何慧清黎伟超李卫华许晓军
- 关键词:淋巴细胞绝对数CA125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