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虹
- 作品数:8 被引量:30H指数:2
- 供职机构:沈阳市肛肠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探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及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56例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回访结果,比较各病理因素和局部复发的关系。结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术后复发率较低,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复发患者组与未复发患者组在病灶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分型、分化程度、病灶距肛缘距离等因素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灶距肛缘距离、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是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术后局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术后局部复发有多危险因素引起,在多种危险因素中病理类型分型及分化程度是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 赵虹
- 关键词: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复发
- 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在直肠肿瘤局部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研究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在直肠肿瘤局部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0例直肠肿瘤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的分组方式进行分组,各4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的直肠肿瘤局部切除术开展手术,内镜组则采用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开展手术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肿瘤直径、与肛缘的距离、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并对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肿瘤直径、与肛缘的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内镜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手术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10.0%,10.0%vs 22.5%,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647,P=0.0231,X^2=6.2745,P=0.0122)。结论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在直肠肿瘤局部切除术中应用价值较高,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术中及术后效果,且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值得广泛应用于直肠肿瘤的局部切除。
- 何若冰高宏建赵虹
- 关键词:直肠肿瘤肛门内镜局部切除术疗效
- 大肠癌围手术期中医证候分布、演变与临床病理分期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7
- 2010年
- 目的分析围手术期大肠癌病例证候分布、演变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分期的相关性,为强化大肠癌中医辨证的客观化、指导中医药的预防和治疗、科学地评价中医药对该病的治疗效果,以及为病证结合的深层次研究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方法 ,收集164例拟行根治性手术的大肠癌患者,采集其手术前及手术后3个月内的四诊信息及辅助检查资料,统计分析围手术期证候的分布、演变与临床病理分期的相关性。结果手术前证候以瘀毒内阻证最多见(73.8%),80.5%病例无兼证;随着肿瘤进展,湿热内蕴证比例逐渐增高,虚损证候逐渐显现。手术后早期证候多为虚实夹杂,3个月内主证以实证为主,其中早期为湿热内蕴证,1周后瘀毒内阻证逐渐增多占主导地位;手术后早期兼证以虚证居多,其中气虚证比例最高,1周后比例开始逐渐下降。结论脏腑本虚是肿瘤发病的根本原因,瘀毒内阻是其基本病理变化,手术治疗并未将其解决。手术后早期虚实夹杂证候明显增多,对早期化疗及肿瘤复发、转移有一定影响,提示手术后早期中医药干预治疗的必要性。
- 王晓锋李国栋马树梅焦霞殷志涛赵虹赫靖岩黄大年王志刚姚远李希全任辉李华山
- 关键词:大肠癌证候临床病理分期
- IL-17F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的关系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分析白介素-17F(IL-17F)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沈阳市肛肠医院手术切除的86例结直肠癌组织标本和癌旁组织标本,通过免疫组化法测定组织标本中IL-17F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分析IL-17F与VEGF的相关性,并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患者IL-17F的表达水平。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IL-17F表达阳性率为43.02%,低于癌旁组织的100.00%,VEGF表达阳性率为82.56%,高于癌旁组织的10.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L-17F表达水平与VEGF表达水平呈负相关性(r=-0.689,P<0.05);不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患者之间IL-17F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L-17F阳性表达患者生存率、中位生存期均高于IL-17F阴性表达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IL-17F与结直肠癌预后有密切相关,可抑制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
- 李兴东高宏建赵虹
- 关键词:结直肠癌预后病理特征
- 肛管直肠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8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探讨肛管直肠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观察8例肛管直肠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征和免疫组化,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8例肛管直肠原发恶性黑色素瘤,女性多于男性,病理形态:上皮样细胞为主5例,梭形细胞为主2例,小细胞似淋巴细胞样细胞为主1例。免疫组化染色:8例HMB45、S-100、Vimetin均阳性;7例阳性Melan-A、1例阴性;LCA、CD_(117)、EMA、CEA各有1例阳性;CD34、SMA、CgA、Syn、NSE、Dog-1抗体均为阴性,Ki67阳性指数20%~80%。结论肛管直肠原发恶性黑色素瘤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免疫标志物HMB45、S-100、Melan-A联合检测可以提高该疾病的诊断。
- 许冰赵虹
- 关键词:恶性黑色素瘤肛管直肠原发性免疫组化
- 经肛门内窥镜微创手术治疗直肠肿瘤的临床研究
- 2012年
- 为探讨经肛门内窥镜微创手术(TEM)治疗直肠肿瘤的临床疗效,本研究采用此方法治疗直肠肿瘤32例,其中良性直肠肿瘤23例,直肠类癌7例,恶性直肠肿瘤2例。结果显示,本组3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手术死亡病例。平均手术时间为40min。平均住院时间为7d。术中出血量均〈5ml。术后直肠出血1例,创面感染1例。随访1年,均无复发。结果表明,TEM治疗直肠肿瘤安全可行,患者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李兴东高宏建赵虹曾宪东
- 关键词:直肠肿瘤疗效
- 腹腔镜联合结肠镜治疗老年结直肠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结肠镜在治疗老年结直肠肿瘤患者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9月本院收治的128例老年结直肠肿瘤患者进行探讨分析,将128例老年结直肠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64例,对照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研究组采用腹腔镜联合结肠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时间、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t=12.869,P<0.05),引流时间少于对照组(t=16.911,P<0.05)、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t=16.342,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联合结肠镜手术在老年结直肠肿瘤患者治疗方面的应用效果确切,能有效减轻手术创伤,促进患者术后早日康复。
- 乔鲁冀高宏建赵虹
- 关键词:腹腔镜结肠镜结直肠肿瘤
-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研究概况被引量:2
- 2013年
-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主要病理变化为结直肠内广泛出现数十到数百、数千个大小不一的息肉。临床表现多以便血或腹泻为主,同时伴有体质量下降、贫血或肠梗阻。患者就诊时,往往某个部位的息肉已经发生癌变,必须及时手术。
- 李兴东高宏建赵虹胡占领
- 关键词: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