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晏
- 作品数:60 被引量:192H指数:7
- 供职机构:新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科研计划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 免疫乳中特异性抗体对3种细菌所致小鼠腹泻的被动免疫保护作用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研究抗肠道杆菌的免疫乳对小鼠腹泻的被动免疫保护作用。方法以9株人肠道病原菌制备的混合抗原对孕牛进行系统免疫,收集免疫乳,分组进行动物实验,观察灌喂免疫乳组和非免疫乳组小鼠的腹泻情况。结果免疫初乳中针对9种致病肠道杆菌的特异性IgG效价为211~212,为非免疫初乳的128~256倍;免疫常乳中针对9种致病肠道杆菌的特异性IgG效价为26~28,为非免疫常乳的16~64倍。灌喂免疫初乳及效价为1:64的免疫常乳组对肠产毒性大肠杆菌、鼠伤寒沙门菌、福氏志贺菌所致小鼠腹泻均有保护作用。结论免疫乳中特异性IgG抗体对3种细菌所致小鼠腹泻有被动免疫保护作用。
- 徐茜许晏陆东林徐琦甫拉提刘昕雨
- 关键词:免疫乳小鼠腹泻
- 继发性细粒棘球蚴病小鼠的细胞因子动态研究被引量:17
- 2002年
- 为观察经实验诱发棘球蚴病小鼠体内几种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 ,研究棘球蚴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 ,对小鼠腹腔接种棘球蚴原头节 ,持续 2 2 0 d观察其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变化 ,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比较 ,IL- 2始终低于正常值 ,在 2 2 0 d达到峰值 ;IL- 4在 14 0 d前呈增高趋势 ,以后逐渐下降 ;GM- CSF始终在正常水平以上波动 ,其中在 10 0 d达到峰值 ;IFN-γ在 10 0 d后超过正常值 ,14 0 d后又急剧下降 ,说明机体在抗包虫免疫中的一个重要机制是 Th2辅助的体液免疫与
- 王松许晏朱明丁剑冰觉肯.阿海付玉才
- 关键词:小鼠细胞因子TH1细胞TH2细胞
- 肿瘤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sIL-2R水平测定
- 1998年
-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后细胞免疫功能。方法: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40例各类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后血清sIL-2R水平。结果:恶性肿瘤患者血清sIL-2R水平为1585.91±758.15,显著高于正常人239.22±81.13(P<0.001),经治疗6个月后(手术、放疗)各类肿瘤患者血清sIL-2R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值为636.25±576.25(P<0.05),但仍未降至正常水平。结论:血清sIL-2R作为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检测指标之一,对恶性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 觉肯.阿海许晏朱明王松穆朝东古丽努尔.穆罕买提
- 关键词:恶性肿瘤SIL-2R预后
- 鼻炎清颗粒对大鼠变应性鼻炎IgE、ECP水平的调节作用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观察鼻炎清颗粒治疗大鼠变应性鼻炎(AR)后鼻粘膜组织形态学变化和血清特异性IgE和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探讨该药治疗AR的部分免疫学机制。方法:用卵清蛋白、氢氧化铝、百白破疫苗联合致敏大鼠制成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将鼻炎清颗粒灌胃给药2周后,观察鼻粘膜组织学变化,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gE和ECP水平。结果:鼻炎清颗粒治疗组中大、中和小剂量组的血清IgE水平分别为(26.46±6.12)、(49.11±4.48)(、70.68±7.59)ng/ml,与阳性模型组(81.03±7.54)n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鼻炎清颗粒治疗组中大、中和小剂量组血清ECP水平分别为(1.48±0.25)(、2.30±0.56)、(3.05±1.27)ng/ml,与阳性模型组(4.23±1.20)n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小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光镜观察发现,模型组鼻粘膜上皮细胞脱落、水肿,血管扩张,腺体增生,固有层内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浸润,用药组中大剂量组和中剂量组及阴性对照组则无上述改变。结论:鼻炎清颗粒通过降低血清特异性IgE和ECP水平并抑制炎症细胞在鼻粘膜的汇集,防止其脱颗粒,在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中发挥着免疫调节作用。
- 武新华许晏萨丽塔纳特.哈纳业特高丽沙吉达.阿不都热衣木
-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免疫球蛋白E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
- 马拉色菌属生物学特性及分子生物学研究概况被引量:5
- 2004年
- 吴曰铭徐崎许晏
- 关键词:马拉色菌属生物学特性分子生物学
- 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中sIL-2R水平的研究
- 1999年
- 目的:研究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在检查乙肝病毒不同类型感染中的意义。方法:应用ELISA方法检测42例正常人及228例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中sIL-2R水平。并从感染者中筛选出3组进行比较,A组(大三阳,HBsAg,HBcAb,HBeAg(+));B组(小三阳,HBsAg,HBcAb,HbeAb(+));C组(HBsAg(+))。结果:228例感染者血清中sIL-2R水平较正常人都明显增高(P<0.01)。且A,B两组sIL-2R水平与正常人相比也差异显著(P<0.05)。各组之间比较,仅A与C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提示检测血清中sIL-2R可作为乙肝病毒感染者病情变化和预后判断的监测指标。
- 朱明许晏王松徐茜余莉华
- 关键词:乙型肝炎免疫学ELISASIL-2R
- PCR-BHEL技术的建立及对血清中丙肝病毒的检测
- 2008年
- 目的:探讨聚合酶链反应偶联印迹杂交和酶联放大技术(PCR-BHEL)在检测血液传染性病毒中的优越性。方法:采用PCR-BHEL检测129例抗-HCV阳性和45例抗-HCV阴性的血清标本,并将该项技术与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PCR-BHEL检测129例抗-HCV阳性标本的HCV RNA检出率为78.29%,45例阴性标本的HCV RNA检出率为6.67%;采用RT-PCR检测的HCV RNA检出率分别为62.02%和2.22%。PCR-BHEL技术对HCVRNA的检出率高于RT-PCR,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PCR-BHEL较RT-PCR技术的灵敏度高,能够有效地提高HCV RNA的检出率,可推广应用于其他传染性病毒的检测。
- 于晓芳刘漪许晏魏媛媛鄢新民毛新民
- 关键词:丙肝病毒
- 小茴香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细胞因子TNF-α的影响被引量:10
- 2008年
- 目的:研究小茴香治疗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80只Wistar健康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秋水仙碱治疗组、小茴香低剂量治疗组、小茴香中剂量治疗组、小茴香高剂量治疗组。采用复合因素建立肝纤维化模型,并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单个核细胞分泌TNF-α的水平。观察小茴香对肝纤维化大鼠细胞因子TNF-α的影响。结果:经小茴香治疗后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减轻,纤维化程度好转。ELISPOT检测显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分泌TNF-α的细胞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茴香高剂量治疗组降低细胞分泌TNF-α的作用高于中、低剂量治疗组(P<0.05)。结论:小茴香低、中、高剂量治疗组均有减少TNF-α的分泌,抑制大鼠肝脏炎症,改善肝脏纤维化的作用。
- 刘玉平许晏甘子明朱明徐茜顾丹今
- 关键词:小茴香肝纤维化ELISPOTTNF-Α
- 成功治愈系统性马拉色菌感染一例
- 马拉色菌(Malassezia)感染主要是内源性的和由皮肤侵入。可以发生在健康人和免疫紊乱的机体,是引起系统感染和某些皮肤病的病原体。本义报告一例系统性马拉色菌感染。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发烧、全身关节疼痛、全身红斑结节及双肺...
- 吴曰铭李君周炳华许晏刘素辉徐琦
- 关键词:马拉色菌
- 各型肝炎患者中输血传播病毒感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 2005年
- 目的:了解输血传播病毒(TTV)在各型肝炎患者中的感染情况。方法:采用套式PCR方法,对218 例不同型别的肝炎病人血清进行TTV-DNA检测。结果:218 例不同肝炎病人中共检出72 例TTV-DNA阳性血清,总检出率为33.0%,不同民族、性别间TTV-DNA 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排除非甲非戊型肝炎单纯转氨酶增高病人中TTV-DNA阳性率为53.9%,而在明确诊断为甲型、乙型、丙型肝炎病人中TTV-DNA阳性率为26.5%,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8,P<0.05)。结论:各型肝炎患者中存在TTV感染,非甲非戊型肝炎单纯转氨酶增高病人中TTV感染率明显高于明确病原肝炎病人。TTV感染与肝炎有关,可能是原因不明肝炎的病因之一。
- 马秀敏阿曼古丽.牙生肖琳王晓岚许晏
- 关键词:输血传播病毒肝炎聚合酶链式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