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凯
- 作品数:68 被引量:184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化学工程更多>>
- 退行性脊柱侧弯长短节段固定差异对脊柱三维失衡的影响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对比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长短节段固定差异及对脊柱三维平衡的影响。方法回顾研究2005年6月-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脊柱手术患者30例,其中长节段融合固定组18例,短节段融合固定组12例。对两组手术前后的腰椎Cobb角、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垂直穿过骶骨终板中点的直线与骶骨终板中点和双侧股骨头中点的连线之间的夹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终板平面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sacral slope,SS)、矢状面轴向垂线(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自然站立位时顶椎至骶骨中线铅垂线偏移距离(central sacral vertical line distance,CSVL)、nash-moe椎体旋转分级,患者术前术后Oswestry(ODI)功能障碍评分等指标进行比较及相关研究。结果手术前后患者LL(术前P=0.032<0.05,术后P=0.019<0.05)、PT(术前P=0.046<0.05,术后P=0.008<0.05)、CSVL(术前P=0.046<0.05,术后P=0.020<0.05)与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前后Cobb(术前P=0.342>0.05,术后P=0.741>0.05)、nash-moe(术前P=0.433>0.05,术后P=0.227>0.05)与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长节段固定可重建脊柱三维序列,冠状面重建目的为整体平衡,术前平衡良好时矫形率不宜过高。长节段融合在纠正脊柱侧弯曲率和整体失衡比短节段融合更好,对于严重的Cobb角旋转性半脱位,应选择长节段融合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相邻节段病变。
- 杜金宋凯施新革郑国权崔赓张永刚王岩
- 关键词:脊柱弯曲退行性
- 脉冲冲洗枪在单节段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对比脉冲冲洗枪与传统冲洗方法在单节段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手术中应用后的相关指标,评价脉冲冲洗枪对于单节段PLIF手术的有效性。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共82例行单节段PLIF手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研究组切口关闭前使用脉冲冲洗枪进行冲洗,对照组使用传统冲洗方法进行冲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连续3天体温、引流,连续3次血清学白细胞、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及术后出院天数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连续3天体温、引流,连续3次血清学白细胞、CRP、ESR及术后出院天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单节段PLIF手术中,脉冲冲洗枪显示出较低的效价比,按照现代无菌原则进行操作,脉冲冲洗枪可以选择性使用,并非必需。
- 齐鹏王征刘保卫宋凯张永刚王岩崔赓
- 关键词:腰椎脊柱融合术
- 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肉退变与顶椎旋转的关系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 :分析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患者多裂肌、竖脊肌和腰大肌的退变与顶椎旋转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9年7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ADS患者的临床资料,在顶椎层面MRI影像上测量并计算患者多裂肌、竖脊肌和腰大肌的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脂肪化比例(fat saturation fraction,FSF)、凹侧与凸侧横截面积之比(rCSA)、凹侧与凸侧脂肪化比例之比(rFSF)和顶椎旋转度(apical vertebra rotation,AVR)。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顶椎层面凹凸两侧多裂肌、竖脊肌和腰大肌CSA和FSF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肌肉影像学参数与AVR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96例ADS患者,男18例,女78例;年龄64.64±7.18岁;腰椎前凸角20.19°±17.61°;Cobb角24.70°±10.41°;AVR 10.94°±6.47°,旋转方向均偏向侧凸凸侧。在顶椎层面,多裂肌、竖脊肌、腰大肌凹侧CSA均显著性大于凸侧(P<0.05),多裂肌凹侧FSF显著性大于凸侧(P<0.01),竖脊肌凸侧FSF显著性大于凹侧(P<0.05),腰大肌两侧FS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VR与多裂肌凸侧CSA、腰大肌凸侧FSF呈显著性负相关(r=-0.225、-0.292,P<0.05),与多裂肌rCSA、竖脊肌r FSF呈显著性正相关(r=0.396、0.215,P<0.05)。结论:ADS患者脊柱侧凸顶椎两侧多裂肌、竖脊肌和腰大肌的退变与AVR显著相关,多裂肌、竖脊肌的退变可能参与顶椎的旋转。
- 迟鹏飞王征吴兵宋凯王兆瀚张建党成俊遥于洋李博
- 关键词:多裂肌腰大肌
- 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段后凸畸形矫形前后影像学参数分析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通过对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僵硬性胸腰段后凸畸形矫形前后影像学参数对比分析及相关性研究,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矫形对矢状面脊柱骨盆序列的影响,进而探究AS后凸患者脊柱骨盆序列的代偿机制。方法 2004年1月~2010年3月,38例AS僵硬性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行后路单节段或双节段截骨矫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矫形前后拍摄全脊柱侧位X线片,测量AS患者全脊柱后凸角(Cobb T1~S1)、矢状面平衡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及截骨角度(PSO angle)。观察矫形前后影像学参数变化,控制影响患者个体差异的因素,将影像学参数做偏相关分析。结果矫形前,Cobb T1~S1=56°±28°,PI=45°±9°,PT=38°±13°,SS=7°±12°,SVA=21 cm±9 cm;矫形后,Cobb T1~S1=11°±22°,PI=46°±9°,PT=21°±10°,SS=24°±9°,SVA=9 cm±5 cm。矫形前,PT、SVA与Cobb T1~S1偏相关系数分别为r=0.81(P<0.01)、0.64(P<0.01);矫形后,PT、SVA与Cobb T1-S1偏相关系数分别为r=0.58(P<0.05)、0.72(P<0.01)。PSO angle与Cobb T1~S1、PT偏相关系数分别为r=-0.82(P<0.01)、-0.56(P<0.05),PSO angle与SVA无相关性。结论矫形前后,AS患者通过后旋骨盆代偿全脊柱后凸所致的矢状面失平衡;骨盆后旋程度、矢状面平衡距离与全脊柱后凸程度呈正相关;人体自身代偿机制优先恢复骨盆的中立状态而非改善矢状面平衡距离。
- 宋凯张永刚郑国权张雪松毛克亚王岩
- 关键词:胸椎脊柱后凸放射摄影术截骨术
- 成人脊柱畸形术前冠状面失平衡及其与脊柱-骨盆影像学参数的关系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测量成人脊柱畸形(adult spinal deformity,ASD)患者术前脊柱-骨盆参数,探讨ASD患者术前脊柱-骨盆参数与冠状面失衡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161例ASD患者的术前影像学资料,在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影像学参数,冠状位参数包括主弯角度(Cobb角)、代偿弯角度(compensatory angle,CCobb角)、侧凸方向(左或右)、侧凸累及椎体数(vertebra number,VN)、侧凸椎体半脱位程度(subluxation degree,SD)、侧凸顶椎旋转度(apex rotation,AR)、顶椎位置、C7铅垂线(C7PL)到S1中点的距离(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矢状位参数包括胸椎后凸角(TK)、胸腰段后凸角(TLK)、腰椎前凸角(LL)、骶骨角(SS)、骨盆倾斜角(PT)、骨盆入射角(PI)、矢状面平衡(SVA)。将患者分为失衡组(CBD>30.00mm,A组)和平衡组(CBD<30.00mm,B组),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比例参数,t检验比较两组影像学参数。结果:161例ASD患者的年龄为45~79岁(63.9±8.4岁),男女比为29∶132(M∶F),侧凸方向106∶55(左∶右),冠状面失衡组31例(男8例,女23例),平衡组130例(男21例,女109例),总失衡率为19.25%(31/161)。侧凸顶椎大多处于L2~L3节段,约占75.16%(121/161)。失衡组和平衡组患者年龄、性别比、左右侧凸比例、TK、TLK、LL、SS、PT、PI及SVA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侧凸顶椎位置有显著性差异(χ2=12.692,P<0.001),失衡组顶椎位置均处于L2~L3节段;两组患者主弯及代偿弯Cobb角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失衡组患者NV少于平衡组(3.87±0.85vs 4.36±0.95;t=2.639,P=0.009);失衡组患者AR大于平衡组(2.81±0.60 vs 2.32±0.77;t=-3.796,P<0.001),TLK大于平衡组(t=-2.445,P=0.017)。将顶椎处于L2~L3节段的121例患者分为失衡组(CBD>30.00mm,A′组,31例)和平衡组(CBD<30.00mm,B′组,90例),两组主弯Cobb角、C-Cobb角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患者主弯累及椎体数明显少于B′组(3.87±0.85 vs 4.23±0.85;t=2.052,P=0.04);A′组患者AR明显大�
- 张子方王征宋凯吴兵张国莹迟鹏飞王兆翰王玉
- 临床中药防治增生性瘢痕的研究进展
- 2025年
- 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是病理性瘢痕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不仅影响美观,更有甚者会影响肢体功能。寻找切实可行治疗HS的方法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历代本草都有关于外伤的记载,记录着促进伤口愈合和预防或减少瘢痕形成的单味中药及其外用组方,对于伤口愈合、疤痕减少都有良好效果。基于现代医学在中药促进创面愈合及防治HS领域的深入研究中发现,中药在防治HS形成发展和治疗伤口愈合中存在一定联系。因此,本文就中药在伤口愈合阶段防治HS的研究概况作一综述,旨在为认识和治疗HS提供参考。
- 张淑芳张敏宋凯杨洋常晓静
- 关键词:中药增生性瘢痕伤口愈合
- 可膨胀椎弓根螺钉应用于退行性脊柱侧凸的疗效分析
- 目的 观察并分析可膨胀椎弓根螺钉(EPS)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DS)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1月-2013年9月手术治疗DS患者21例的临床疗效,其中男性4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58岁.均采用...
- 吴兵宋凯王征
- 关键词:脊柱内固定器骨螺钉退行性疾病脊柱侧凸
- 颌眉角的最优选择及其在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矫形设计中的应用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探索不同范围颌眉角对颈椎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确定最优的颌眉角范围,进而为截骨矫形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25例颈椎强直的 AS 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所有患者矫形前后均完成视野相关生活质量功能及期望评分调查问卷表。不考虑手术与否,按照自然站立位颌眉角将所有外观照所对应病例( n=50)分为6组:A 组,CBVA<0°;B组,0°≤CBVA<10;C 组,10°≤CBVA<20°;D组,20°≤CBVA<30°;E 组,30°≤CBVA<40°;F组, CBVA≥40°。将6组患者每项调查问卷项目进行比较分析,多组间比较时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结果总体评价:C组(10~20)°获得最优的期望值评价,P<0.05。B、C、D 组(0~30)°获得较其它组更好的功能评价,P<0.05,但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形象评价:A、B、C 组(<20°)较其它组获得更好的形象满意度及期望值,P<0.05,但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户外活动:A、B、C、D组(<30°)在多数项目上较其它组获得更好的功能评价及期望值评价。室内活动:C、D组(10~30)°在多数项目上较其它组获得较好的功能评价及期望评价。结论颌眉角在10°~20°时,患者视野相关活动功能及满意度最高,因此,10°~20°为颌眉角的最佳矫正角度。
- 宋凯张永刚付君刘超冉博张国营郑国权崔赓张雪松毛克亚王征王岩
- 关键词:椎体后凸成形术矫形外科手术颈椎胸椎
- 脊柱侧凸患者站立位与平卧位侧弯Cobb角的比较研究
- 目的探讨特发性(IS)、先天性(CS)、神经肌肉型(NS)、退行性(DS)四种类型的脊柱侧凸患者站立位与平卧位冠状面侧弯Cobb角的差异与联系。方法 回顾我科2010年2月至2014年6月脊柱侧凸患者的资料,按脊柱侧凸学...
- 张永刚李杰静郭鸿飞宋凯苏晓静
- 关键词:脊柱侧凸COBB角脊柱
- 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术后肺功能的改变被引量:15
- 2016年
- 目的:评估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后凸畸形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术前和术后患者肺功能的变化,并探讨影响术后肺功能改变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09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32例AS后凸畸形行PSO脊柱矫形术患者的资料。男性27例,女性5例;年龄36.4±7.8岁(22~52岁)。随访时间为2年,随访的内容包括:肺功能检查,静息状态下憋气时间(breath-holding time,BHT),自然站立位脊柱全长X线片上测量后凸Cobb角(T1~S1)。比较术后及术后2年随访时肺功能较术前是否有变化,并分析肺功能变化与性别、年龄、病程和脊柱矢状面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29例(男性25例,女性4例)患者完成了随访,失访率为9.3%。手术前BHT为32.5±10.1s,2年随访时增加至43.1±8.6s。术前肺功能检查结果:2例正常,17例轻度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9例中度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1例重度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无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及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2年随访时肺功能检查结果:19例正常,10例轻度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肺活量预测百分比(Pred VC%)术前为68.4%±9.5%,2年随访时为79.4%±6.1%;用力肺活量预测百分比值(Pred FVC%)术前为75.5%±6.4%,2年随访时为81.0%±6.9%。后凸Cobb角术前为63.0°±20.3°,术后为15.3°±10.3°,术后2年随访时为17.1°±10.9°。且Pred VC%和Pred FVC%的改善与AS后凸Cobb角的矫正成正相关性(r=0.6328和0.8612,P〈0.01)。结论:AS后凸畸形PSO术后2年肺功能较术前改善明显,且肺功能的改善与T1~S1后凸Cobb角的矫正呈正相关性。
- 郭鸿飞付君张永刚宋凯刘超郑国权张国莹王征崔赓王岩
-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