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新宇
- 作品数:3 被引量:5H指数:2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阻塞性黄疸患者对吸入麻醉药的敏感性和血流动力学稳定性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比较行肝胆外科手术的高胆红素血症和胆红素正常患者对吸入麻醉药的敏感性,以及血流动力学稳定性。方法收集在异氟烷麻醉下行肝胆外科手术的阻塞性黄疸(黄疸组)和无阻塞性黄疸(对照组)患者各24例。静脉注射1.5~2mg/kg丙泊酚、2μg/kg瑞芬太尼行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控制异氟烷和氧气混合气体流量,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为46~54。静脉注射麻黄碱、阿托品和瑞芬太尼维持血流动力学指标在基线水平上下30%以内波动。在气管插管前(T0)、麻醉诱导后1rain(T1)、气管插管后1和5min(T2、T3)、切皮后1和5min(T4、T5)、门静脉阻断后1和5min(T6、T7)、门静脉开放后1和5min(T8、T9)、拔除气管导管后1和5min(T10、T11)各时间点,记录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以及停用异氟烷至自主呼吸恢复的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对刺激睁眼反应的时间(睁眼时间)和呼气末异氟烷体积分数。结果两组间一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黄疸组异氟烷每分钟消耗量、呼气末异氟烷体积分数、瑞芬太尼消耗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乳酸钠林格注射液、麻黄碱、阿托品用量均显著多于对照组(P值均〈O.05)。黄疸组恢复自主呼吸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睁眼时间均显著长于对照组(P值均〈0.05)。黄疸组在T2、T10、T11时间点的MA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值均〈0.05),在T4、T10时间点的HR均显著慢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值均〈0.05)。结论阻塞性黄疸患者对异氟烷的敏感性增强,麻醉诱导和维持中更易出现低血压和心动过缓,且麻醉恢复时间和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延长。
- 郑丽於章杰朱慧琛朱辉潘志英顾新宇杨立群
- 关键词:阻塞性黄疸异氟烷敏感性血流动力学效应
- 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术患者围术期脑钠肽水平的变化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术患者围术期脑钠肽(BNP)水平的变化规律,为优化围术期处理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限期行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术的患者60例,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按年龄分为<65岁组和≥65岁组。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气腹和头低脚高位持续时间,术中气腹总量、补液量、尿量、出血量。在麻醉诱导前(术前)、术毕缝皮完成即刻(术毕)、术后12h和术后24h各时间点,记录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BNP水平。记录术前和术后12h的肾功能指标。结果 <65岁组患者的年龄显著小于≥65岁组(P<0.05),两组间ASA分级构成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性别构成、BMI、手术持续时间、气腹持续时间、头低脚高位持续时间、术中气腹总量、术中晶体液和胶体液用量、术中尿量、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相同时间点两组间的MAP、HR和CVP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术毕、术后12和24h的MAP和CVP均显著低于同组术前(P值均<0.05);≥65岁组患者术毕的HR显著低于同组术前、术后12和24h(P值均<0.05)。两组组内各时间点间和相同时间点两组间肌酐、尿素氮和尿酸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术毕、术后12h的BNP水平较同组术前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两组术后12h的BNP水平均显著高于同组术前、术毕和术后24h(P值均<0.05),相同时间点两组间BNP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65岁组和≥65岁组术后12h的BNP水平分别较术前升高(133.0±60.8)、(131.0±60.6)pg/mL,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术中长时间气腹和头低脚高位导致患者BNP水平明显升高并持续到术后。围术期应加强患者的容量管理,合理调整心功�
- 黄丹周姝婧王腾陈海戈俞卫锋陈杰顾新宇
- 关键词:围术期脑钠肽气腹头低脚高位
- 丙泊酚通过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信号通路上调海马星形胶质细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和分泌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 检测丙泊酚对大鼠海马及其星形胶质细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表达分泌的影响,并探讨其中涉及的信号分子。 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4只SD大鼠分为3组(每组8只),根据丙泊酚给予后不同时间检测点分别命名为:注射丙泊酚后即刻检测组(0 min组)、注射丙泊酚后45 min检测组(45 min组)、注射丙泊酚后90 min检测组(90 min组)。将丙泊酚注射液(10 g/L)以100 mg/kg腹腔注射后,用定量PCR检测大鼠海马BDNF的mRNA水平,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表达。体外实验中培养的细胞分为3组:对照组(Ctrl组)、丙泊酚组(Pro组)和抑制剂PD98059+丙泊酚组(Pro-PD组)。Pro-PD组先用10 μmol/L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ERK)抑制剂PD98059预处理培养的原代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2 h,随后用10 μmol/L丙泊酚继续孵育24 h。检测各组细胞凋亡及BDNF分泌情况。 结果 与0 min 组比较,45 min 组、90 min 组大鼠海马BDNF mRNA 水平分别为1.20±0.05和0.86±0.04(P<0.05),且BDNF mRNA 水平均呈时间依赖性变化,先增高,而后降低。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显示45 min 组GFAP 表达升高。体外实验显示,Ctrl组细胞存活率为(91.2±2.4)%,Pro组细胞存活率为(90.3±3.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trl组比较,Pro组海马星形胶质细胞的BDNF mRNA水平为1.15±0.04(P<0.05),而Pro-PD组细胞BDNF的mRNA水平为0.92±0.05(P>0.05),且显著低于Pro组(P<0.05)。Pro组海马星形胶质细胞BDNF的分泌水平为(62±4) ng/L,高于Ctrl组(49±3) ng/L(P<0.05);而Pro-PD组细胞BDNF的浓度为(44±3) ng/L,与Ctrl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显著低于Pro组(P<0.05)。 结论 丙泊酚激活海马星形胶质细胞,并通过ERK信号通路提高海马星形胶质细胞BDNF的表达和分泌。
- 顾新宇朱浩杨立群俞卫锋
- 关键词:丙泊酚星形胶质细胞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