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KDM6A突变或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二代测序对57例胃癌组织进行全外显子测序,以及Cbioportal、Kaplan Meier-Plotter和the Human Protein Atlas等生物信息数据库资料,分析KDM6A突变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和胃癌患者总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57例胃癌样本中,KDM6A突变14例,突变率为24.6%。突变组与未突变组比较,Borrmann分型、T分期、TNM分期和肿瘤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突变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53.5个月)短于未突变组(72.0个月,P=0.007)。Kaplan Meier-Plotter数据库的875例胃癌患者中,KDM6A低表达者655例,高表达者220例,低表达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23.5个月)短于高表达患者(30.8个月,P=0.002)。在男性、Ⅲ期、肠型、弥漫型、单纯手术治疗和含氟尿嘧啶方案化疗的患者中,KDM6A表达与患者的总生存时间有关(均P<0.05)。Cbioportal数据库的1172例胃癌患者中,KDM6A突变者70例,未突变者1100例,突变患者的总生存时间(28.9个月)短于未突变患者(35.9个月,P<0.001)。the Human Protein Atlas数据库的355例胃癌患者中,KDM6A高表达97例,KDM6A低表达258例,低表达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13.7个月)短于高表达患者(19.8个月,P=0.022)。结论KDM6A突变、低表达胃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更短,且与临床病理因素相关,有可能成为胃癌诊断及治疗的潜在靶点。
目的通过检测胃癌循环肿瘤细胞(CTC)是否表达CD44,判断CD44^+CTC与胃癌预后关系,并探讨CD44^+CTC是否具有胃癌干细胞的某些特性。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至2015年10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60位胃癌患者(试验组),入院后第2天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5 m L;选取同期体检中心30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5 m L。采用密度梯度离心联合免疫磁性阴性富集及免疫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试验组和对照组CTC水平及CD44^+CTC。随访获得试验组患者术后生存情况,比较试验组CD44^-CTC患者和CD44^+CTC患者的预后。结果试验组CTC阳性率为73.3%(44/60),对照组未检测出。试验组有29例检测出CD44^+CTC,CD44^+CTC胃癌患者平均生存时间[(30.9±5.6)月]较CD44^-CTC患者[(36.8±4.6)月]短(P<0.05)。结论胃癌CTC可表达CD44,胃癌CD44^+CTC可能由于具有胃癌干细胞的某些特性而造成胃癌的不良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