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开亮

作品数:20 被引量:158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解放军总医院科技创新苗圃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老年
  • 7篇综合征
  • 6篇心病
  • 6篇血小板
  • 6篇冠心病
  • 6篇病患
  • 5篇血小板聚集
  • 4篇代谢
  • 4篇血脂
  • 4篇综合征患者
  • 4篇抗血小板
  • 4篇老年冠心病
  • 4篇急性冠脉
  • 4篇急性冠脉综合...
  • 4篇冠脉
  • 4篇冠脉综合征
  • 4篇冠心病患者
  • 3篇血小板聚集抑...
  • 3篇血小板聚集抑...
  • 3篇血脂代谢

机构

  • 20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延安大学
  • 1篇武警总医院
  • 1篇解放军第30...
  • 1篇解放军总后卫...
  • 1篇北京大学国际...
  • 1篇解放军医学院

作者

  • 20篇李开亮
  • 13篇司全金
  • 10篇张帷
  • 4篇王海军
  • 3篇惠海鹏
  • 2篇丁宇
  • 2篇韩继明
  • 2篇刘霖
  • 1篇韩学美
  • 1篇张帏
  • 1篇程友琴
  • 1篇边红艳
  • 1篇汪晶晶
  • 1篇沈明志
  • 1篇邹晓
  • 1篇陈倩
  • 1篇曹剑
  • 1篇王琳
  • 1篇田进文
  • 1篇谈燕聪

传媒

  • 9篇中华老年心脑...
  • 3篇临床误诊误治
  • 3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心血管病学进...
  • 1篇中国临床保健...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9
  • 3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7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远程医疗在高血压病管理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9年
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重要死亡因素之一,远程医疗模式在疾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从高血压流行病学、远程医疗模式、远程医疗在高血压患者管理中的应用、经济成本分析以及在未来研究中需解决的问题及应用前景等方面展开综述。
王继航赵施皓李开亮田进文李玉龙付士辉沈明志沈明志
关键词:高血压远程医疗
右心房巨大粘液瘤致猝死一例
2009年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65岁,因反复头晕1个月,加重伴胸痛、胸闷1周于2008年7月2日入院。入院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头晕,近1周症状加重并出现右侧胸痛、心悸等不适,休息后头晕症状稍有缓解。入院体检:体温37.7℃,心率118次/min,血压150/95mmHg(1mmHg=0.133kPa),面色苍白,颈静脉显著充盈,双肺可闻及少量湿啰音,右下肺呼吸音减弱,心界向双侧扩大,心音低钝,三尖瓣听诊区可闻及3/6收缩期杂音,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轻度水肿。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右心房内可探及4.0cm×4.6cm中等回声光团,边缘模糊,附着于房间隔,约占右心房面积的4/5,伴中等量心包积液,LVEF为52%。胸部CT示右下肺斑片状阴影及右侧胸腔积液。
李开亮司全金张帷
关键词:超声心动图检查猝死入院体检右侧胸腔积液右侧胸痛头晕症状
高龄冠心病患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置入心脏复律除颤器一例被引量:4
2007年
李开亮曹剑史扬程友琴李小鹰耿仁义
关键词:冠心病患者心脏复律除颤器室性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期前收缩超声心动图检查置入
高龄患者中心静脉置管279例分析被引量:11
2010年
目的评价中心静脉置管术在高龄患者中的应用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09年10月279例80岁以上行中心静脉置管者临床资料。结果因慢性疾病长期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是高龄老年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主要原因,279例分别采取股静脉、颈内静脉、颈外静脉、锁骨下静脉、锁骨上静脉置管,共发生置管并发症22例,股静脉、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3种主要置管方式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置管成功276例,置管保留时间平均(85±57.6)d。股静脉置管时间明显短于其他两种置管方式(P〈0.05),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置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穿刺不成功3例,完成治疗计划拔管226例,因并发症拔管17例,非置管相关因素拔管33例。结论高龄患者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术安全可行,对于长期置管的患者宜选择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置管。
张帷陈倩李开亮王琳
关键词:并发症
多廿烷醇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中的多效性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研究多廿烷醇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中调脂作用外的多效性作用。方法入选老年血脂异常患者共294例,随机将入选患者分4组,多廿烷醇20 mg组(A组,n=64)、多廿烷醇10 mg组(B组,n=72)、阿托伐他汀20 mg组(C组,n=91)、多廿烷醇10 mg+阿托伐他汀20 mg组(D组,n=62)。所有患者分别于试验开始前、试验第12周、24周、52周时,测定其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循环内皮细胞(CECs)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等。结果 A组治疗后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较治疗前有较明显降低[(48.79±20.29)%比(40.37±23.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C组和D组的AA及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CECs、hs-CRP、同型半胱氨酸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颈动脉IMT在各组治疗前后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廿烷醇除可调节血脂水平外,还有一定的改善内皮细胞功能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丁宇司全金陆蔷蔷徐昆王海军李开亮张帷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血小板聚集动脉粥样硬化老年人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14
2011年
目的:探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单抗血小板治疗,治疗组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治疗3个月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76.7%),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LVEF、CO、E/A显著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ACS,可以强化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并增强抗栓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李开亮司全金张帷
关键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急性冠脉综合征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对新发心房颤动的影响被引量:26
2017年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对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不伴房颤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83例,根据随访期间是否新发房颤分为房颤组69例及非房颤组614例。记录基线特征、超声心动图参数。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按收缩压变异性中位数9.89mm Hg(1mm Hg=0.133kPa)将入选患者分为高变异性342例和低变异性341例。应用Cox回归方程分析血压变异性对新发房颤的影响。结果房颤组24h收缩压变异性明显高于非房颤组[(11.13±3.50)mm Hg vs(10.21±3.41)mm Hg,P=0.034],24h舒张压明显低于非房颤组[(67.19±8.16)mm Hg vs(69.33±8.39)mm Hg,P=0.04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24h收缩压变异性、脑出血及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HR=1.949,95%CI:1.175~3.233,P=0.010;HR=2.983,95%CI:1.075~8.277,P=0.036;HR=2.567,95%CI:1.370~4.810,P=0.003)。结论收缩压变异性升高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
王海军司全金李开亮丁宇
关键词:高血压心房颤动超声心动描记术
长寿老年人血脂代谢特点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探讨长寿老年人血脂代谢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45例90岁以上长寿老年人为长寿组,151例75岁以下一般老年人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其血脂各项指标,同时对其临床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长寿组血清TC、TG、LDL-C、载脂蛋白A-Ⅰ(apoA-Ⅰ)、载脂蛋白B(apoB)明显降低,2组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长寿组HDL-C/TC、HDL-C/LDL-C和apoA-Ⅰ/apoB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长寿组心肌梗死发病率及服用调脂药物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长寿老年人血脂代谢的特点可能是寿命延长的原因之一。
张帷司全金李开亮
关键词:血脂异常载脂蛋白B类载脂蛋白A类心肌梗死降血脂药
老年住院患者抗血小板药物规范化应用现况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通过对老年住院患者抗血小板药物规范化应用现状进行系统性分析,探讨抗血小板药物应用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病房住院诊治的2771例患者,根据是否规范化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分为规范治疗组2305例和未规范治疗组46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t检验及多因素分析等方法,分析组间各个临床资料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规范治疗组应用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为83.2%;未规范治疗组为16.8%。吸烟(OR=2.23;95%CI:1.75~2.83;P=0.001)、冠心病(OR=2.03;95%CI:1.60~2.58;P=0.000)、糖尿病(OR=1.74;95%CI:1.38~2.20;P=0.000)的患者规范化应用抗血小板药物较好,年龄≥75岁(OR=0.39;95%CI:0.32~0.49;P=0.001)、PCI术后(OR=0.73;95%CI:0.58~0.92;P=0.000)、外周动脉粥样硬化(OR=0.66;95%CI:0.50~0.87;P=0.000)、贫血(OR=0.45;95%CI:0.32~0.64;P=0.004)的患者往往抗血小板药物规范化应用较差。结论在我院就诊的老年患者中,83.2%患者能规范化应用抗血小板药物,但仍有16.8%患者抗血小板药物应用存在不规范现象。年龄≥75岁、并存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肾脏疾病、介入治疗、出血顾虑等是影响我院老年患者抗血小板药物规范化应用的主要因素。
郭一洁邹晓陈宇翔王海军李开亮司全金
关键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冠心病糖尿病血栓栓塞
老年男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失眠共病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失眠共病(COMISA)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风险。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北京朝阳医院和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睡眠中心门诊或住院的老年男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546例,以是否伴有失眠将患者分为非COMISA组(447例)和COMISA组(99例),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合并症、睡眠参数与实验室检查结果,随访终点为发生MACE。结果老年男性COMISA的患病率为18.1%。与非COMISA组相比,COMISA组体质量、体质量指数、收缩压、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氧减指数、最低脉搏血氧饱和度、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天冬氨酸转氨酶、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病、心房颤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MACE 61例(11.2%)。COMISA组的累积生存率低于非COMISA组(P_(log rank)<0.01)。Cox分析显示,失眠(HR=2.492,95%CI:1.339~4.639,P=0.004)是老年男性OSA患者MACE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失眠是老年男性OSA患者发生MACE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
房凤凤边红艳高莹卉李开亮韩继明刘敏谈燕聪刘霖
关键词:失眠症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